「長輩圖」讓長輩不開心?超高齡社會來臨 小心別踩這些「語言地雷」

「不懂流行」「需要保健品」──這些看似無害的描述,其實讓不少長輩感到刺耳。從「銀髮海嘯」到「長輩圖」,許多表面中性詞語,無形中把高齡與社會負擔、土氣落伍劃上等號。民間團體提醒,語言中的年齡歧視,是超高齡社會中易被忽略的隱憂。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日前發布《未來共好報告書》,其中歸納超高齡社會的八大關鍵數字,涵蓋語言歧視、家庭照顧壓力、獨居長者激增、高齡死亡率上升等面向,揭開老齡現實。
英美研究:對老年人負面描述為正面描述6倍
就語言歧視而言,年齡歧視並非台灣特有現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指出,根據英美語料庫(如BNC、COCA)對超過11億字的媒體與口語語料分析,結果顯示針對老年人的負面描述,是正面描述的6倍。
此外,2023年歐盟調查也指出,45%的歐洲人認為年齡歧視普遍存在,且針對高齡者的歧視,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
李若綺說,台灣方面,2022年的調查發現,超過八成長者曾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歧視,尤其針對「不懂流行」「需要靠保健食品維持健康」等刻板標籤,有六成以上長輩坦言感到不舒服。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台灣數據分析平台「網路溫度計」攜手合作,針對媒體語境中對高齡者負面用語的觀察與分析,透過龐大語料資料與輿情數據,盼喚起社會對潛藏語言歧視關注,並推動正向用語的文化轉變。
「網路溫度計」所屬的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蔣志薇表示,網路溫度計累積超過10年的語料資料庫,涵蓋超過40億筆數據,內容來源包括新聞報導、社群平台、論壇等,從中找出那些看似日常、實則傳遞負面意涵的詞語,為推動社會對話與修正提供依據。
她舉例,許多用語過去被視為中性,但隨著時代變遷,無形中傳遞年齡歧視訊息,例如描述超高齡社會,常形容為「挑戰」「危機」等這類字眼,易與「拖累」「負擔」產生連結。
「銀髮族」與失能連結,「長輩圖」隱含土氣
此外,常見例子包括「老人」「銀髮族」這類詞語,儘管表面中性,實際上常與失能、老化、與社會脫節等印象連結;「保健食品」也往往被預設為長輩專屬;更有如「長輩圖」等詞,常被用來表達厭煩、土氣、不合時宜等負面情緒,背後隱含歧視與刻板印象。
李若綺強調,期望透過數據分析與公開討論,推動社會正視潛藏的年齡偏見,促進世代溝通,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完整報告,為公共討論提供量化依據與行動建議,進而消除對年齡標籤與偏見,邁向真正的友善環境。
超高齡八大關鍵數字,揭老齡現況
除了語言偏見的洞察,《未來共好報告書》還整理出另外七大關鍵數字,勾勒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的真實挑戰。
第一,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估計,全台約有76萬名失能、失智與身障者,其中超過五成完全仰賴家庭照顧者照護,且近七成為女性。這些照顧者平均每日付出13.6小時,照顧期長達9.9年,凸顯長期照顧對家庭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第二,老年人口獨居比例大幅攀升。統計顯示,老年獨居戶數從2014年底的近32萬戶,至2024年第一季增加至近95萬戶,10年間增幅近3倍,反映社會支持網絡斷裂與家庭結構變遷。
第三,老化帶來的健康風險愈發嚴峻。65歲以上人口的死亡率,自2014年每百萬人13.43人,提升至2024年的16.5人,顯示隨著人口老化,死亡風險同步升高。
第四,高齡者的飲食品質與營養攝取落差顯著。弘道基金會2024年《高齡餐食調查報告》,雖有超過八成長者自認平日飲食均衡,實際上只有6%的人符合國健署建議的每日營養攝取標準。
第五,退休延後成為趨勢,中高齡就業人數持續攀升。勞動部資料顯示,2024年1至11月中高齡與高齡就業人數達510.4萬人,較2014年增加80.2萬人,反映經濟壓力與延後退休的現實需求。
第六,資訊落差讓高齡者易成詐騙目標。警政署統計指出,2023年1至10月間,65歲以上者遭詐騙案件達3507件,平均每天有11.5人受害。
第七,長照人力培育面臨挑戰。教育部統計,長照相關科系學生的休退學率從107學年度的15.4%,上升至110學年度的16.4%,高於一般大專院校的平均水準,顯示長照工作環境與教育支持仍待改善。
(本文出自2025.05.14《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