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人文】祁立峰/江河萬古流

推薦書:林谷芳《江流千古意──契入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詞》(有鹿出版)
過去專長於音樂與禪學的林谷芳,交出新書《江流千古意》,從書名與架構仍然有著濃烈的佛理與禪風。在學術界談中華文化、古典文學、宗教思想或義理,我們經常會想到一些更恢宏、更大敘事的概念,譬如這篇書評標題的「江河萬古流」,或「為往聖繼絕學」,「掣鯨魚碧海中」之類的。
但如作者於自序所說的,他選擇「江流千古意」,前者指的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後者的「意」,則是「你我的體會」。意本身也有種禪理釋家的理解,眼耳鼻舌身意,一念之動靜。
何以選這十六個關鍵詞,作者也有自身的詮釋:「有直涉文化基底特質的,如『人間性』、『漢字』、『儒釋道』……有涉及實然生活的,如『文人』與『民間』;有提及文化碰撞融合的『胡漢』,也有契入心靈特質的『史』、『詩』、『陰陽』、『氣韻』」,最後歸結於生命歸向之「境界」與「生死」。
學術界談關鍵詞、談概念史不算什麼新鮮切入點,但這些概念確實是中華文化相當基底也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些牽涉宗教,有些關涉文學、文體,有些是觸及了思想義理與哲學的辨證,有些則談到了中國文學抒情傳統的大脈絡、大架構。
《江》全書風格呈現出某種靜謐、穩定,並非是滔滔雄辯,而是緩慢舒展開來的氣質與韻律。既不是論文式的辨證剖析,卻又不同於普及讀物的簡易概括。這可能來自於作者的思維脈絡與天生具足之氣質。過去我們談陶淵明詩的版本有個著名的例證:〈歸園田居〉第一首的首句「少無適俗韻」,然而這句另一版本作「少無適俗願」。雖然意義相近,訛字皆通,但箋注家一致認為韻比願更適合陶詩──韻來自於音樂,爾後指一個人天生而成的氣質。在〈氣韻〉一節裡,作者寫了藝術的有機性,寫了氣的流動相生,這樣的風格體氣貫穿了全書。
當然,從學術研究、文獻實徵的角度,我對其中幾個關鍵詞的呈現有點不同的想法。
譬如〈詩〉作者將重心放在吟詠性情,尤其與禪學結合的部分。這種緣情說乃至以禪喻詩當然是詩歌發展的重要脈絡,卻不是最主流的詩學史定義,我們談詩言志,談《詩經》、國風的政治位置,也談詩歌的社會性,從「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江》的脈絡有點像神韻說的主張,如此可能忽略從漢樂府到杜詩的一整個詩歌的社會寫實意義。
又譬如〈史〉談到懷古、詠史之脈絡,然而古典文化裡的史除了故事性、詩歌性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政治性,從《春秋》到三傳的筆削書法等等。
不過我想,這些學術史或大敘事亦無礙於本書的氣韻流動。對於關鍵詞的發明,對於中華文化的可測可感,任意而行,隨興所指的萌發與流動,構成了《江》全書的主脈。然而在這條遍野流淌的野溪派勢裡,卻又隱約察覺其背後汩汩而流的騰湧江河。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