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遊蹤】杜虹/峇哥國家公園

2025年一月又來到婆羅洲,陽光的早晨乘坐小艇航向馬來西亞峇哥(Bako)國家公園,也航向二十年前的記憶。
峇哥國家公園位於砂勞越、離古晉市不遠的半島上,交通僅水路可行。小艇疾行海上時,海岸高大的紅樹林及另一半島上延伸至海的山都望山,是最醒目的風景。水道上看山都望山,山形令人聯想小王子畫的蟒蛇吞下大象後的外部輪廓。
扺達登岸的Telok海灘時已開始退潮,因為近岸水淺,小船無法靠岸,停船處離陸地尚有一段距離,遊人只能涉水上岸。踏浪登陸,水底泥沙綿柔,朝陽在天空也在水下,潮水淘動細沙,腳下彷彿金沙淌流,沙紋如辮如波,搭配海岸巨石與峭壁,景象特殊動人。回望來時的海上,山都望山被水霧輕裹,搭乘的輕舟點綴灘外山前,天光與人影倒映淺水中,儼然一幅塵世之外的山水圖畫。我心中正驚奇讚嘆,同行夥伴說為此一頁風光今日行程已經值得。
原本當地導遊想讓我們縮短涉水距離,貼心計算了潮水漲退,讓夥伴們大早自旅館出發,趕潮水滿漲時登岸,偏偏有人遲到近二十分鐘,使登岸時潮水已退落。導遊與我同搭一艘小艇,見潮水退遠語氣顯得遺憾。然而,導遊的遺憾卻讓我們有緣在登岸時走過大片如鏡的淺水灘地,在光線、潮水、地景與晨霧的搭配下,宛如浪跡至海角仙境。二十年前登岸時正是潮水高漲之際,記憶底的海灘風光並不若今日,只能說此行機緣巧妙。
峇哥是砂勞越第一座國家公園,設立於1957年,面積雖只二千七百餘公頃,卻涵括婆羅洲大部分植物類型,如海岸植被、泥炭沼澤森林、紅樹林、龍腦香森林、懸崖植被及草原植被等。野生動物也精采生動,眾多旅人將此地視為觀察野生動物的首選。從旅館到渡船碼頭的巴士上,導遊特別叮嚀國家公園內不可餵食野生動物,尤其婆羅洲特有且瀕臨滅絕的長鼻猴,因生存環境(紅樹林、沼澤及河畔森林)幾無甜食,演化適應使牠胃部菌叢易受醣分不利影響,絕不可餵這猴子香蕉,那將足以致命。一位當地旅行社的導遊如此殷勤叮嚀遊客不可餵食野生動物,讓在國家公園工作的我頗有感觸。
登岸後不久,導遊便招呼夥伴們快速走向沼澤步道,據說長鼻猴正在附近活動。來到被眾多遊人靜聲圍繞的大樹前,只見樹上枝葉搖晃,果然是長鼻猴!這代表性動物小群在樹上自在取食的身影,擄獲所有遊人的目光。長鼻猴的外貌特徵自然是雄猴那大而尖的鼻子,研究顯示較大的鼻子具有較大的鼻腔,有助於發出響亮低沉的吼叫聲以顯示強壯,利於吸引雌性及威嚇其他雄猴。如此快速便與這奇特長相的大型猴子再相逢,令人十分雀躍。
導遊說他在此地有「眼線」,經濟的交流使得當地人珍視野生動物。接下來在「眼線」的引導下,園區少見的瓦格勒蝰蛇在屋角樹叢以「守株待兔」的捕食姿態現身;幾頭長鬍鬚的野豬無視遊客往來,一邊覓食一邊橫過步道。隊伍再隨「眼線」來到一棵細高直挺的棕櫚樹下,樹幹上層有一團棕色物體,望遠鏡看竟是馬來飛孤猴!即便導遊指示了位置,有些夥伴還是難以尋見。這種夜行性猴子演化出如飛鼠般可以滑翔林間的皮膜,但也因此不利於地面行走,眼前是一隻母猴懷抱一隻小猴,抱樹隱身於雨林上層,若非有人提點,走過樹下也難發現牠們的蹤影。
多年前來此,並無當地「眼線」,只能自行尋找長鼻猴的身影,看來這二十年的野生動物觀賞發展,使此處有了新的野生動物「利用」方式。穿越紅樹林步道時,我特別注意林間動靜,過往就是在這裡等候長鼻猴。具有涵養水生生物及阻擋浪潮保護陸地功能的紅樹林植物,為人記錄約有一百種,其中約七十種以馬來西亞、印度地區為分布中心。這裡紅樹林種類頗多樣。但導遊的目標是引領我們穿行崎嶇山徑、體驗熱帶雨林,前往另一處沙灘,在鳥語響亮的紅樹林區只為灘地上的招潮蟹短暫停步。
管理單位為這座公園規畫了十六條步道,可以散步也可以挑戰登山。在沼澤與紅樹林步道之後,我們開始走向穿越熱帶叢林的崎嶇山徑,步道上林木鬱密、根系橫生。這些浮現在步道上的樹根,說明了熱帶雨林土壤的性質。在雨水的淋洗下,表層以下土壤多為強酸性,鹽基類養分嚴重缺乏,植物為了能在養分下滲之前充分吸收,根部廣泛分布在表土上。這條步道上坡、下坡,岩石與樹根交錯,管理單位只在難以穿越處搭設木板棧道,行走不易卻充滿熱帶雨林的氛圍,各式蕨類、帶刺棕櫚、灌木、攀藤及龍腦香科大樹交織生長,偶爾有銀葉猴坐棲樹上。
銀葉猴是公園內常見動物,銀灰色的皮毛和尖挺的頭冠使人聯想到孫悟空,但卻性情溫順、不甚怕人。一路鳥語,繁茂枝葉間卻難辨鳥兒形貌。約莫四十分鐘路程,來到另一處廣闊沙灘,沙灘入口處立有鱷魚出沒的警示牌。在婆羅洲的河道海口有鱷魚出沒不是新鮮事,但我們此行並未真正遇見。
沙灘是海岸小型生物的畫布,牠們以爬行或覓食的方式,繪出引人探索的各式線條。這裡有許多貝殼,先來的人留給我們細賞,我們也在賞玩之後留給後來的人。大夥兒在寧靜沙灘各自尋寶或休息,探看岩石與水中生物,有人找來纖維粗厚的大種子,有些已經發芽,顯然是棕櫚樹的種子正藉海水傳播。山都望山仍在海上,只是角度不同也退去了水霧。
我尋空向導遊詢問曾經遇見的諸多食蟲植物近況。食蟲植物多生長在貧瘠土壤上,以誘捕並消化獵物的方式得到土壤中缺乏的氮和磷,之前來此曾記錄過四種豬籠草、茅膏菜及狸藻等,但這一路行來並未看見。盡職的導遊決定再帶想一睹食蟲植物原貌的夥伴探訪另一條陡峭山徑。泰半夥伴都想跟隨,但我最終選擇走回紅樹林區等待長鼻猴,期望能交會二十年前的記憶。在有限的體力與時間裡,旅人也只能作出適合個人的取捨。
剛回到紅樹林區,便看到臨近步道的大樹上,一隻長鼻猴垂著白色長尾巴背對步道靜坐樹枝上,心中忽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莞爾。原以為這猴子在打盹,但牠隨即起身活動,並逐步跳躍、懸盪、攀下樹幹,來到與我平視的高度,坐樹叢上從容採摘嫩葉進食。這距離,手機已可清楚拍攝。這才發現牠肚子真大,資料顯示那是因為牠消化系統較複雜,有助於消化葉片、酸果和種子,是目前發現唯一可以反芻的靈長類動物。這是一隻壯碩的雄猴,全身毛色由深棕、深褐、米白與灰色搭配,臉頰至頸肩部有細緻而蓬鬆的毛,宛如穿戴華麗圍巾。我直視牠並對著牠拍攝,牠並不以為意,即便隨後而來的夥伴因興奮而喧譁,牠也依然故我。
長鼻猴並無向遊客索食的行為,如此近距離相對,看來已適應不再獵捕牠的人類。二十年前,我只以望遠鏡遠遠觀看。有夥伴說牠再接近就有威脅感了。這座國家公園約有一百五十隻左右的長鼻猴,並無侵擾遊客紀錄,更何況我此行主要為觀賞野生動物而來,而牠就是我要尋找的主要物種之一,怎能輕易交錯而過?
如願與長鼻猴相聚又道別之後,不久紅樹林枝葉搖動,終於見到久違的長尾獼猴。這是我唯一曾與之「交戰」過的野生動物。長尾獼猴在這裡算常見,之前來到這座公園曾住宿二日,黃昏剛入住木屋,聽見屋頂有動物走動的聲響,接著便見一隻獼猴在窗戶外探頭,並快速以牙齒咬破紗窗,四指伸入破洞推開紗窗欲進屋裡,完全不畏懼屋內四個人!我當時手上拿著自遊客中心買來的海報,見狀旋即用海報將張牙舞爪的猴兒打出去……寫下與野生動物交戰的紀錄。這應該是二十年前來此最清晰的記憶。後來詢問管理人員,原來遊客的餵食,已使得當時的長尾獼猴行徑不亞於今日壽山的台灣獼猴。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方式,影響日後野生動物對待人的行為,長尾獼猴活動區域較接近遊客留宿而食物集中的住宿區,在適應與種群社會學習之下,常有翻找遊客行囊的覓食行為,如今當地導遊強力宣導不可餵食野生動物,不知情況有無改變?但我此行並無留宿,也無以驗證。
回到管理中心後在餐飲部坐歇,探訪食蟲植物的夥伴回來後告知看到四種豬籠草,但無其他類屬,二十年前也曾來過的植物學家疑心與極端氣候有關。後來同事走來通知建築物旁有一棵「銀葉猴樹」!前去探看,果然有五隻銀葉猴在一棵馬鞭草科矮灌木上採食嫰葉,靠近拍攝也不畏懼,索性與牠們自拍了。
午後趁漲潮涉水搭船離開,意猶未盡的走過波動的潮水,心想應該還會再來。
離開峇哥後,在通訊軟體上貼出涉水登岸時的海灘照片,有朋友立即指出後方背景是山都望山,並說這座國家公園是世上他最喜愛的旅遊地,因為野生動物多且不怕人。或許這就是峇哥國家公園最迷人之處。而我因天時之賜,彷彿走過一處仙境中的野生動物樂園,因為這些野生動物自在與人同在的氛圍,使得旅程閃閃發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