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歲月】陳彥仲/香燈腳的見證

第一次隨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的那一年,進香人數粗估為數千人,離破萬尚有一段距離。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是,當隨香隊伍來到彰化某庄,為寂寥的庄腳帶來一陣小小的騷動。有位阿婆從家門口探頭出來詢問,「發生什麼代誌?」剛好問到的是我們,照實回答後,看來並沒有解除阿婆的疑惑,「白沙墩媽祖?白沙墩在哪?」
那時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比較接近微服出巡的規模,媽祖大轎周圍沒有不時搶著來簇擁的人潮,沒有廟方出資或地方志願的GPS專員與直播人員;沒有網紅直播主或想跟媽祖自拍上傳社群媒體的一般人,沒有一日陪走或半日體驗的宗教觀光客;沒有電視新聞台、綜合台的採訪與連線人員,沒有維持交通秩序、不停吹哨或用大聲公放送指揮你「往前!」「靠右!」的交通組專員與地方員警。
那時的媽祖大轎,只要跨步幅度大一點、呼吸節奏比平常快上幾拍,就能一路跟隨在旁,一身美式足球的場上功夫,根本不需要。
想來我是幸運,見證了白沙屯媽祖從平淡爆衝到絢爛的戲劇化過程。說是白沙屯媽祖知名度大開也好,是天上聖母雨露更為均霑也罷,然無法忽視的事實是,此一偏鄉農漁小村供奉的媽祖,信徒口中所稱「散赤(貧窮)人拜的媽祖」,在地人暱稱的「阿婆」、「婆啊」,竟能在媒體聲量上,與政商關係雄厚、招商能力強大的大甲鎮瀾宮比評。
隨香路上,有緣相遇的香燈腳,開講的話題多半是自身領受的「神蹟」。我也不免回想自己一路上所遇到的神蹟,像是想吃的熱食乾糧麵包飲料水果,總是先一步被塞進手裡,水果甚至還洗好切片裝袋;而讓我行前最為憂懼的水泡,始終沒有浮出腳面。
還有,在回收紙箱幾近索拿一空之際被分到最後一片,讓我免於直接躺在騎樓人行道或餐廳工廠人家厝外的地板上,體驗真正的餐風露宿。以及,在夜風中暗路上,與前後香燈腳都拉開了距離,獨自驚惶時,路旁倏地出現分送LED小燈的鄉親對著我微笑,「來,帶著帶著,快到了快到了。」
在沒有隨香的日子裡,不時我會來白沙屯,到廟裡參拜,在村裡走走,因而發現了媽祖廟後方,有一片廣袤而寂寥的海灘。
失去母親多年的我,少了可以無限次傾訴負面情緒的靠山,每當我遇到人生中的細風小浪,感覺自己就像失去平衡的竹排仔,隨時要翻要覆,眼前無盡的海湧伴著沙地,成了我的心靈綠洲,我放縱自己成為失控的動物,狂奔也好嘶吼也好流淚也罷,就這麼胡鬧一陣後,腦中便會響起媽媽(或許還有媽祖)熟悉的話音:「一點小事,就欲哭欲啼!」快轉返人世間,繼續行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