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稱霸中國北方200年!俄語、希臘語至今還稱中國「契丹」

中國在英語中的名稱為「China」,來源於中國的瓷器名稱,然而卻有很多其他的外國語言並不這樣稱呼中國。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如現在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
那麼,為何中國的稱呼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期會呈現出這樣的差異呢?「Kitay」、「Cathay」這兩個詞又是源自哪裡,代表著什麼意思?
其實,俄語中對中國的稱呼來源於契丹。「Kitay」就是契丹的音譯。「契丹」在古代還被翻譯成「Kita1a」或「Cathala」、「Cathay」,是遼朝建立者的族名。法國人雷納.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說:「契丹(漢名),阿拉伯-波斯語(Khitai),蒙古語(Kital)。」《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契丹在整個歐亞大陸成為中國代稱。在俄羅斯和整個斯拉夫語世界中,至今還用這個稱呼來稱中國。」現在俄羅斯等眾多國家稱呼中國直譯過來是「契丹」,俄國人到目前為止仍然稱中國為「Kitay」,稱中國人為「Kitanyes」。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Khita」、「Khata」,這都是從契丹演變而來的。既然契丹是一個消失了的少數民族,為什麼會用它來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呢?
契丹原意為鑌鐵,它作為民族稱號,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拉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8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後建立遼朝。
916年,契丹國建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遼自太宗耶律阿保機至九世帝耶律延禧,歷時219年。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習俗、建立城郭、創制契丹文字、發展農商,年號也仿中原,並任用大量漢人官吏管理國家。遼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諸多方面多有建樹。遼文化即以根植本土的游牧文化為主體,吸收中原文化,構成自己的契丹文化。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存在了兩百多年,與西夏和宋朝形成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國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當然,民間意義上的絲綢之路從未中斷),以致歐亞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
契丹不僅在對外聯繫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由於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也十分發達,它還把自身的文化等向外傳輸,影響著外界對中國的印象。外國甚至認為契丹就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時至今日。
後來,雖然契丹衰落了,繁盛的文明也隨著消失,但是那些歐洲國家仍然沒有改變這種以契丹國名、族名稱呼中國的習慣,這種習慣在這些國家中一直延續到今天。儘管它的原意已經被人們遺忘,但從這個詞彙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契丹繁盛時是何等景象。
(本文摘錄自《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大是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