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小便正常腎臟就沒事? 醫搖頭「雙腳先透露警訊」:腫脹、發癢注意了

很多人以為「只要小便正常,腎臟就沒問題」,其實這是大誤解,腎臟科醫師廖述寬提醒,當腎臟出狀況時,往往雙腳會先透露警訊,包括腫脹、麻木、變色、發癢等七大異常徵兆,一旦發現就要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
廖述寬在YouTube分享,台灣超過200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但由於腎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都誤以為「尿量正常代表腎臟健康」。他舉例,一位奶奶平常雖然有腳水腫,但因為尿量穩定就不以為意,直到某天腳上小傷口拖了兩個月都癒合不了,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幾乎衰竭,已逼近洗腎階段。
他指出,腎臟出問題時,雙腳其實會出現七大警訊:
腳部腫脹或水腫
手指輕壓腳背留下明顯凹痕,就是典型「凹陷性水腫」,這代表腎臟無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與鹽分,導致腳踝與小腿浮腫。早晨不明顯,但若長時間站立後腫脹加劇,就要注意。
腳麻木或刺痛
體內毒素囤積會損傷神經,導致腳麻、刺痛,甚至出現灼熱或感覺喪失。
腳痛或不適
腎功能不佳會破壞鈣磷代謝,造成腎性骨病變,讓骨頭深層疼痛,還可能合併痛風,尿酸堆積結晶後,最常引起大腳趾腫痛。
腳部膚色改變
腎病患者常合併糖尿病、高血壓,若血液循環受阻,腳會變得蒼白甚至呈藍黑色;若靜脈堵塞,則可能留下紅褐色色素沉澱。
皮膚乾燥、發癢
腎功能下降時,磷及毒素累積,會導致全身搔癢,腳踝尤為明顯。
傷口不易癒合
腎衰竭時,循環差又缺乏感覺,讓潰瘍或小傷口難以痊癒。
不寧腿症候群
夜間休息時,腿部有燒灼感、麻刺感或像蟲在爬,只能不斷晃動才舒服。研究指出,這與腎病引起的缺鐵性貧血、紅血球生成素不足及周邊神經病變相關,會干擾神經及大腦多巴胺系統。
廖述寬強調,若腳部出現水泡或傷口遲遲未癒、紅腫發熱或顏色改變,甚至無故出現劇痛,都可能是腎臟緊急發出的「求救信號」,不可輕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