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爭議/安寧緩和醫學會反對:斷食非「自然死」

「好死」是人之所願,近年許多病人至醫院安寧病房表明尋求「斷食善終」,但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發布聲明表達反對,認為以「斷食」為手段,加速死亡進程,已非「自然死」,過程與價值也不符合「善終」,在醫學倫理及法律上皆有疑慮。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發布聲明並呼籲三點:一、採取斷食以提早終結生命,並非自然「善終」,善終無須強行斷食。二、摒棄使用、散播或倡議所謂「斷食善終」說詞,以免誤導社會大眾的正確認知、病人的自主選擇。三、有關末期病人舒適進食、營養及流體餵養的論述,乃至自主停止飲食與飲水,應參考學會相關教材與指引。
安寧緩和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表示,斷食善終並非學術名詞,沒有明確定義,病人期待減少無品質生活,卻因「斷食善終」引發誤會,尤其讓重度失能病人「加速死亡」,提早結束生命,學會對此非常憂心,發布聲明盼避免負面效應。
衛福部醫事司表示,贊成安寧緩和醫學會主張,但臨床案例情況各不同,是否執行斷食,須視個案情況而定。
最近一位年約五十歲女士,來到台大安寧病房堅持斷食,在床頭貼上「告示牌」,要求醫護別再勸她進食。蔡兆勳聆聽病人訴說自身情況後,透過團隊的關心照護,該女士因而改變決定。「病人太苦了,多支持與關懷,才有機會讓她轉念」,患者後來印出佛像分送病友,在信仰支持下安然離世。病人善終,家人安心
蔡兆勳認為,醫師不該強迫餵食臨終病人,但也不該讓病人「被斷食」,臨床上安寧緩和醫療依病人消化吸收情況,酌量調整進食量或鼻胃管灌食量,至臨終前,病人因病情發展,食量遞減,最終自然停止飲食,這才是自然死,反觀斷食善終是「人為計畫性斷食」,以讓病人死亡為目標。
「一心想死的人,怎會善終?」蔡兆勳表示,從事安寧緩和醫療數十年,從善終病人觀察,末期病人需要「被愛與關心」才能做好面對死亡的調適,繼續走完人生的旅途。強行斷食,病人必須忍受生理飢餓的不適,因痛苦而尋求提早結束生命,人生最後一段路一定不平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