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男腹脹暴瘦20公斤 腫瘤引發腸套疊

一名33歲男性,半年來一直胃脹氣,且有腹痛、腹瀉困擾,且瘦了快20公斤,照胃鏡、服用藥物,始終不見改善。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右上腹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經大腸鏡與切片確認,診斷為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狀況。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成人腸套疊較罕見,多為腫瘤或大腸瘜肉引起,皆會造成腸道狹窄阻塞、腸套疊,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脹氣」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如果腹部悶痛、脹氣在治療後未見好轉,甚至體重還持續下降,絕對不能只當成小毛病處理。
徐兆甸說,這名男性個案雖然做過胃鏡檢查,卻未在第一時間揪出病灶,因此提醒若腹脹久治不癒,又合併肚子痛、吃藥無反應時,就要特別當心。腹脹基本篩檢工具,包括胃鏡、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等,胃鏡可檢查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感染;大腸鏡可找出瘜肉、發炎、腫瘤等問題;腹部超音波則是檢查膽結石、腫瘤或其他器官問題。
「腹脹通常是消化道疾病或潛在健康狀況所導致的病徵,千萬別輕忽,或自行吃藥緩解。」徐兆甸說,曾遇過一名病患,症狀看起來像膽結石,外科醫師也開刀拿掉了膽囊,但術後仍然腹痛,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是罹患大腸癌。
徐兆甸表示,當胃鏡、大腸鏡、腹部超音波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應特別懷疑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這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
「除了脹氣,放屁異常臭也要注意。」徐兆甸強調,當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時,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祕等症狀。
徐兆甸提醒,若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症狀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另外,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不適反應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
治療可考慮草本抗菌或短期抗生素,「低FODMAP(低腹敏)飲食」也是方法。所謂低FODMAP飲食,就是限制洋蔥、大蒜、豆類、蘋果、芒果、乳製品等高發酵性食物,讓腸道減少「餵食細菌」的食物,幫助脹氣症狀緩解。
低FODMAP食物
●蔬菜:胡蘿蔔、芋頭、萵苣、芹菜、朝鮮薊
●水果:葡萄、榴槤、檸檬、橘子、草莓、香蕉
●蛋白質:雞蛋、豆腐、牛肉
●糖及甜味劑:楓糖漿、蔗糖
●乳製品:布利乳酪、燕麥奶、帕馬森乳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