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滿足2需求擁2優勢 輝達總部傳落腳北士科

大陸371人來參加世壯運 陸委會「體諒」:觀光走走看看不會違規

科技股拉回!關稅戰休兵利多退燒 美股早盤盡墨4大指數走低

蹲馬桶別超過10分鐘!醫師示警1習慣「養痔瘡」:風險增46%

醫師提醒民眾上廁所千萬別滑手機,一旦習慣養成,痔瘡的風險恐增高46%。圖/123RF
醫師提醒民眾上廁所千萬別滑手機,一旦習慣養成,痔瘡的風險恐增高46%。圖/123RF

不少人上廁所習慣帶上手機,也邊滑手機邊如廁。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透過臉書提醒民眾,上廁所千萬別滑手機,一旦習慣養成,痔瘡的風險恐增高46%,不得不慎。

李柏賢表示,在整理2025年美國消化疾病週(DDW)、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研究時,發現一個有趣又實用的研究。研究指出上廁所時離不開手機的「馬桶低頭族」,可能會大幅增加罹患痔瘡的機率。

李柏賢說,該醫學中心的醫師團隊,調查了125名接受大腸鏡篩檢的成年人,發現約三分之二(66%)的人,承認如廁時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且超過一半的人幾乎每次上廁所都會滑手機。更驚人的是,上廁所愛滑手機的族群,罹患痔瘡的風險比沒滑手機的人高出46%。李柏賢表示,這差異在校正年齡、性別、體重指數、運動量和膳食纖維攝取等因素後,結果仍然相當顯著。

李柏賢解釋,因為滑手機的習慣會讓如廁的人不知不覺在馬桶上坐太久,該調查中有37.3%的「馬桶滑手機族」,每次如廁時間均超過6分鐘,而不帶手機的人只有7.1%會蹲那麼久。

醫師進一步道,因為痔瘡簡單來說,就是肛門口的靜脈曲張,因為長時間久坐,讓肛門直腸部的血液回流不順,導致局部靜脈壓力增加,久而久之更容易養出痔瘡。

李柏賢並透露該研究中還包含一項有趣的發現,「馬桶低頭族」在如廁時最愛瀏覽的是新聞,比率超過一半,為54.3%,其次是社群媒體,占將近一半,為44.4%,再來則是查收簡訊或電子郵件,占約3成,為30.5%。這三大類的手機內容經常讓人越看越投入,蹲馬桶的時間也就跟著拉長了。

醫師提醒民眾,在如廁時還是專心「解放」較為理想,勿做過多額外活動。一般來說,如廁時間能在5至10分鐘內結束。他呼籲,下次上大號時,不妨把手機留在門外,一時滑手機雖爽,但痔瘡出血或疼痛起來可就苦了屁股。

低頭族 痔瘡 靜脈曲張 馬桶

延伸閱讀

把養老院當作餘生的避風港 老婦入住半年竟被一紙通知趕走:感覺被背叛了

70歲患者不菸不酒卻罹胃內淋巴癌 醫師示警:1症狀易被輕忽

小心冷氣機「魔級按鈕」!能源署提醒守住荷包:一按噴2倍電

去日本玩「新增一物」不能帶上飛機 官方公告:手提、託運都一樣

相關新聞

明天繼續熱「高溫上看36度」周末雷雨擴大 3地區須留意

天氣持續高溫炎熱,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沛滕表示,未來1周受高壓影響,台北盆地、中南部高溫恐達33至35度,南部近山區高溫上...

看起來沒壞?冰箱食物亂放當心食物中毒 營養師警告:毒素悄悄產生

你家冰箱食物安全嗎?營養師品瑄在Instagram發布貼文提醒,冰箱裡那些「看起來還好好的食物」其實可能已經隱藏健康陷阱!品瑄提醒大家冰箱並不是食物的保險箱,就算是看似萬能的冷凍庫也不是封印術。

新冠連5周上升...去年疫苗施打率「不到2成」 醫擔憂2族群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新冠疫情已連續5周呈現上升趨勢,新光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院內自三月起,新冠患者明顯增...

拚命加班恐致命! 醫師:工時超過60小時健康就亮紅燈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有不少人都是沒日沒夜地拚命工作。工作賺錢固然重要,但長期過勞的代價,恐怕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高。有醫師就警告,上班族若每周工時超過60小時,不只容易過勞,還會出現許多健康危機,嚴重一點更可能致命。

台灣肥胖率飆破50%!營養師點出「現代人變胖4大元兇」

2024年,美國有高達43%成年人被列為「肥胖」,相較於1960年代的13%,足足增長三倍多。然而這並不是美國才有的現象,台灣國健署最新數據也顯示,台灣的成人肥胖率為50.3%,甚至比美國人還胖。加州一名營養師分享現代人變胖的4大主因,希望藉此幫助人們減重,恢復更健康的體態。

住院醫性侵...工會行文要求檢討 台大醫院回應了

台大醫院婦產部前住院醫師黃信穎性侵病患遭台北地方法院判刑3年,引爆民眾對婦產科信任危機。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及台北市醫師職業...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