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ETF搶購潮藏配額亂象 銷售員出面檢舉金管會如何收拾?

台股上漲200點收21,330點 台積電上漲12元收969元

解剖死因曝!鉛球冠軍3刀刺死儀隊前女友 心臟、主動脈都破裂致死

汽燃費擬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費 電動車2030年將開徵

考量電動車逐漸增多,立委提案修正現今使用的「汽車燃料使用費」改名為「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交通部表示,已請運研會通盤檢討徵收規範及配套措施,預計2026年報告出爐、2030年針對電動車開徵。聯合報系資料照
考量電動車逐漸增多,立委提案修正現今使用的「汽車燃料使用費」改名為「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交通部表示,已請運研會通盤檢討徵收規範及配套措施,預計2026年報告出爐、2030年針對電動車開徵。聯合報系資料照

電動車吃電,用「汽車燃料使用費」課徵名不正言不順,立委今天李昆澤表示,考量電動車逐漸增多,現今使用的「汽車燃料使用費」應改名為「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交通部表示,基於徵收目的,建議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並請運研會通盤檢討徵收規範及配套措施,預計2026年報告出爐、2030年針對電動車開徵。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審查公路法修法第27、28、75條,立委提案欲將「汽車燃料使用費」改名為「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

李昆澤質詢時指出,汽燃費目前是依照車輛cc數計算,每年徵收約500億元,汽燃費的分配為中央、地方、國道基金,而電動汽車的數量也逐年增加,2018年電動車約20萬輛,今年3月電動車已達88萬輛。

其中,戰列部隊編制裝備內的軍用汽車、領有特種車行執照並免徵使用牌照稅的車輛、外交使節及享有外交待遇的外國人汽車、經公路主管機關核准的市區汽車客運業及公路汽車客運業,專攻大眾運輸使用的公共汽車、電動汽車、計程車等,均免徵汽燃費。

李昆澤說,關於汽燃費的討論應以道路為主體並有3大重點,包含確保道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的費用充足、以道路使用為主體,徵收對象應為實際用路車輛、收費應具有公平性;而汽燃費改革主要討論方向應為是繼續隨車徵收,還是改為隨油徵收或隨里程徵收。

針對上述3種徵收方式的比較,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分析,隨車徵收比較簡單,強調cc數跟車種,民眾比較能接受,目前新加玻、日本、歐盟仍採用隨車徵收。

隨油徵收能反映車輛實際使用狀況,缺點是2030年預估電動汽車將達51萬輛、電動機車240萬輛,若持續免徵,光2030年可能減徵36億;隨里程徵收則較能反映道路狀況,缺點是普及人及竄改問題;以碼表登錄,有改表疑慮,無法有效建立防弊機制。

陳彥伯說,基於公路法第27條徵收目的,建議將「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修正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另也考量電動車發展趨勢,已請運研所通盤檢討汽車燃料使用費徵收及分配辦法的徵收規範,包含徵收對象、方式、期間、規範費率、增列電動汽機車收費標準等,以及配套措施。

陳彥伯表示,汽燃費還是要考量公平跟民眾負擔跟來源,運研所檢討報告需一段時間,預估2026年通盤檢討報告出爐,另因應淨零排放政策,還是鼓勵民眾使用電動車,預計2030年將針對電動車開徵。

李昆澤 陳彥伯 電動汽車

延伸閱讀

鴻海電動車擴張日本版圖 預計2027年推出電動巴士

Mitsubishi攜手鴻華先進簽署合作備忘錄 由裕隆製造電動車 2026年進軍大洋洲市場

高雄機場立體停車場今動土 交長陳世凱坦言「對高雄特別偏心」

白沙屯媽進香公、鐵路聯運 苗栗高鐵站1天疏運逾2000人

相關新聞

端午連假90條國道客運票價6折 雙鐵加開236班助疏運

今年端午連假自5月30日至6月1日共3天,交通部原規畫春節、清明、中秋等3大節日,客運提供6折優惠,今年端午擴大辦理,另...

盼降低美國藥價…川普推動最惠國政策 學者:影響新藥、癌藥

川普欲推動美國藥價「最惠國政策」,將降低處方藥與藥品價格,幅度達30%至80%。這項政策,將讓全球藥品市場迎來一場震盪,...

未來一週天氣穩定 西半部高溫30度以上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今天表示,未來一週大致是穩定的天氣型態,白天暖熱「溫暖如夏」,西半部高溫在攝氏30度以上,東半部也在27...

高薪難留護理師 畢業生僅三分之一投入臨床醫療

今天是國際護師節,據統計,國內護理科系畢業生僅約三分之一投入臨床醫療,不少人在執業幾年後選擇轉業,主要原因在於工時長、環...

護理師天天對話 喚醒腦傷者

護理人力短缺,造成醫界困境,各醫院紛紛加薪,改善職場環境,而護理師撐下去的動力,正是陪伴病患的成就感,資深人員如此,年輕...

未來連續熱10天 吳德榮:第3波梅雨季鋒面還得再等

昨天全台暖熱,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的「洩天機教室」專欄表示,因夜間輻射冷卻,今晨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