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控制氣喘不能只靠「吸一口」

梅雨季將至,正值天氣轉變之際,又到了氣喘容易發作的季節。一名50歲有氣喘病史男性,一換季或氣候改變就容易氣喘發作,平時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不舒服就吸一口,但某天卻因呼吸困難送醫急救,須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進加護病房,診斷為嚴重氣喘,一度命危使用葉克膜搶救。醫師表示,控制氣喘關鍵是抗發炎,並非學電視劇「吸一口」就會好。
估有10萬人嚴重氣喘
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症狀為反覆咳嗽,嚴重時會感覺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說,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7.5%至11.5%,氣喘人口約200萬人,嚴重氣喘盛行率約占整體氣喘5%,推估國內嚴重氣喘患者約近10萬人,這群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
許多氣喘患者會自行購買緩解型吸入劑使用,劉景隆指出,這樣相當危險,像該名男子有氣喘病史,曾反覆就醫,平時是到藥局購買緩解型的吸入劑使用,他住院後,家人從家中、車上找出5支吸入劑,但病情未好好控制,導致發生嚴重氣喘危及生命,經搶救才挽回一命,後續再以生物製劑控制病情。
抗發炎才是治本之道
每年5月6日是世界氣喘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昨天公布全國10家醫院600名氣喘病人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大部分為中重症患者,結果顯示,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同時口服類固醇使用率也高出接受抗發炎治療病人近3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用於急救,以暫時擴張支氣管,但真正控制氣喘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此調查結果與2025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最新治療指引相同,抗發炎治療才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
規律回診用藥很重要
陳育民說,氣喘需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為重症。應以抗發炎為核心治療策略,減少對短效緩解藥的依賴,不僅能穩定病情,更能降低碳排放。病人應落實規律回診與正確用藥,讓氣喘不再反覆發作。
劉景隆說,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1.41次,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依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治療應考慮生物製劑,可針對發炎因子精準控制,若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等健康風險。
國健署長期推動氣喘識能教育,透過「咻、閉、久、哇」四字口訣協助民眾辨識氣喘徵兆,分別代表: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