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輕忽發炎性腸道疾病警訊 小心「肚破腸流」

BD病人常腹痛、血便,經常跑廁所,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單純腸胃不適。圖/AI生成
BD病人常腹痛、血便,經常跑廁所,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單純腸胃不適。圖/AI生成

一名中年公車司機出現嚴重腹痛、血便,一天得跑十幾次廁所,經就醫診斷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因擔心影響工作,只好包尿布上班;另一名年輕男性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罹患此病,因未妥善控制,五年後確診大腸癌。醫師表示,IBD不能根治,應長期穩定用藥以達到腸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否則反覆發作會引起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

大腸鏡、核磁共振揪病灶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指出,IBD病人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單純腸胃不適,實則是對生活影響極大的免疫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主任周仁偉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自體免疫疾病,推測與基因異常、西化飲食、抽菸、免疫系統異常、特定病原菌感染有關。患者免疫系統誤將腸道黏膜當作「敵人」而發動攻擊,造成腸道發炎、潰瘍甚至纖維化,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社交,甚至罹患憂鬱症。

如果懷疑是IBD疾病,章振旺說,常用診斷工具包括大腸鏡(檢查大腸及小腸末端)、核磁共振腸造影(MRE)檢查小腸病灶及檢驗大便鈣衛蛋白確認腸道有無發炎。如果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尤其原本就有免疫疾病病史(如紅斑性狼瘡),就需立即就醫。

列重大傷病需追蹤治療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IBD不妥善治療,將有腸狹窄、穿孔、阻塞併發症而需急診、住院、手術,腸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需要定期追蹤、治療,目前被列為重大傷病。

林春吉說,IBD短期治療目標在緩解病患症狀,但腸子仍在發炎;中期目標是降低、控制發炎指數;長期目標是達到腸黏膜癒合,以降低復發、併發症與癌化風險,若能穩定控制不復發,不但能減少急診、住院、手術等醫療資源的耗費,並能讓患者回歸工作、貢獻社會。

周仁偉指出,輕症病人可透過免疫調節劑、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控制病情,中重度患者甚至猛爆型患者須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進階治療。

長期反覆發作重傷身心靈

台灣腸治久安協會秘書長林姮均指出,IBD病友長期承受反覆發作的病情所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壓力,嚴重影響生活。許多患者因此不敢談感情,更難以規畫婚姻與生育,對人生重要選擇感到無力。

5月19日為「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為讓社會大眾與政府更加理解患者困境,台灣腸治久安病友協會製作短片,呈現患者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就學職場生活困難」、「經濟壓力沉重」與「健保給付門檻高」,使患者因為疾病無法妥善控制而在學業、職場與社交中痛苦且無奈地沉默缺席,期盼政府正視他們嚴重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讓治療接軌國際指引,放寬給付條件。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患者 醫師

延伸閱讀

中年司機腸道發炎如廁成夢魘 病團籲健保放寬治療門檻

吃中藥老是沒效或長時間才發揮作用?醫師揭關鍵在「腸道環境」

吃對早餐神清氣爽!自律神經專家推「蜂蜜優格」 2變化看出身體改善

營養師推4種食物幫助「運動效果最大化」:肌力、腸道到睡眠一次搞定

相關新聞

北宜高鐵環評初審未過 補正再審

環境部昨天召開高鐵延伸宜蘭案環評專案小組初審會議,歷經近七小時審查,環評委員要求北宜高鐵與北宜直鐵在經濟效應、財務評估上...

越吃越睡不著? 7種食物正在害你失眠

擁有良好睡眠對於健康至關重要,但許多人卻在不知不覺中,讓日常飲食悄悄破壞了睡眠。某些看似無害的食物,其實正默默影響你的睡...

陳香伶新作「烈愛」刺繡嫁裳情感論證 中正紀念堂展出

台灣美術院40位院士參與的「維度綻放」年度展正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台南藝術家陳香伶其中一幅詮釋女性議題的新作「烈愛」,融合...

國衛院研究:高齡當爸 孩子精神病風險增

國人晚婚成趨勢,生育年齡延後,第一次當爸媽比卅年前大約晚五歲,國衛院研究發現,男性生育年齡每延後一歲,子代平均多帶有一點...

駕駛未停讓致行人重傷 罰3.6萬 最快6月上路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交通部2023年起加重不停讓行人罰則,但仍有部分汽車駕駛人未依規定停讓,交通部昨再預告修正「違反...

高鐵延伸宜蘭 賀陳旦轟「斬斷台鐵生命線」

高鐵延伸宜蘭環評初審會議開議前,正反兩方在環境部前、後門隔空交火。民進黨宜蘭縣黨部帶著鄉親高喊「建設要公平,宜蘭要高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