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首批澳洲萊豬悄叩關 消基會:憂心流向加工食品

美國關稅戰持續延燒,除了對產業的影響,也再次點名台灣開放對美豬、美牛、基改食品、米酒稅率的限制。2021年開放美豬時,民眾擔憂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進口,食藥署因應美國萊豬進口政策設置的「豬肉儀表板」,近日爆出首批澳洲進口萊豬輸台,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
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2024年為止仍無任何含萊劑豬肉進口,雖然4月29日驗出的萊克多巴胺為0.001PPM在萊劑殘留容許量標準內,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擔心民眾是否吃到含萊克多巴胺豬肉製品,呼籲政府應嚴格把關,並公布該批進口肉品流向。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鄧惟中表示,國人的豬肉食用量大於牛肉,對於檢驗規範本就應該更加嚴謹,衛福部食藥署是為國民食安把關的最大權責機關,希望政府以行政手段嚴格稽查,並確保進口肉品的安全,讓民眾安心。
鄧惟中指出,過去曾抽樣600件食品,當中僅有2件標示含美國豬肉,質疑美豬有改標、洗產地之嫌。他呼籲,政府應公布該批肉品流向,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至加工廠,尤其是製成加工肉品或重組肉。甚至,相關部會應研議是否直接在產品上標示有無含萊克多巴胺,讓消費者有選擇權。
2021年1月起,台灣解禁含萊劑的美國豬肉進口,進口9項法案全通過,鄧惟中強調,比起肉品產地來源,民眾更在意「含不含瘦肉精」的標示,政府除了揭露流向,未來更要標示食品標示查驗結果。
尤其是端午節快到了,豬肉需求量大,鄧惟中提醒,購買時先認清政府標章的肉品,食用台灣豬可支持本土畜牧業,例如CAS屠宰證明、產銷履歷,多一分保障。
【2025報稅季來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