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台灣論壇 專家聚焦可避免死亡、重症中心替代醫中

2025年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今天在台北榮總登場,健康台灣副召集人陳志鴻指出,台灣10年來「可避免死亡人數」,雖然顯著下降,但鄰近日、韓下降速度贏過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鄭守夏提出「重症體系再設計」構想,建議以重症中心取代醫學中心概念,不必一定要規模龐大,而是聚焦於功能與效能。
第二屆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今天登場,包括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副召集人陳志鴻、政務委員陳時中、衛福部長邱泰源、健保署署長石崇良等人出席。
可避免死亡率是透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避免的死亡。總統恩師,健康台灣副召集人陳志鴻表示,據2011至2019年統計,2011年台灣「可避免死亡人數」為每10萬人口92人,2019年降為82人、2020年再降至79人,雖然低於OECD先進國家平均84人,但高於日本51人、韓國66人。
如以「降幅」觀察更是明顯,陳志鴻說,台灣2011至2019年降幅僅10.3%,但日本降幅達16.4%,韓國更高達26.7%,因此,絕對數字和降幅都雙輸,「即使做得不錯,但是從成果來看,仍遠遠落後先進國家,顯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陳志鴻表示,國內包括慢性病、三高須加速減少,另應著力於深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落實888三高防治計畫、充實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優化醫療工作條件並強化醫療韌性、確保全民健保永續經營等打造健康台灣的5大支柱。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前中央健保局長鄭守夏說,台灣就醫便利性高,但醫療行為多為片段式,缺乏整合延續性,健保以「按量計酬」為主,無法控制過度使用,也無法對高品質服務給予獎勵,建議支出面從論量計酬轉向論質計酬,收入改革應擴大課徵基礎、彈性費率調整。
鄭守夏說,目前醫療層級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他提出「重症體系再設計」構想,建議以重症中心取代醫學中心概念,不必一定要規模龐大,而是聚焦於功能與效能,同時鼓勵中型醫院具備重症處理能力,提升整體醫療韌性。
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於健保推動成效共分成五個部分,首先關於總額制度經濟,將朝向價值起步方向;其次是關於慢性病照顧,包括癌症精準醫療、藥品政策改革及數位醫療轉型五個面向。由於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為歷年最高,在新預算挹注下,正檢討總額要朝哪個方向精進努力,目前也推出個別醫院總額制度,強化醫院個別治理。
石崇良指出,在支付標準調整部分,也朝向總統賴清德指示的「不同工、不同酬」規畫,今年將優先調整急重症及產科部分,接著診察費及各項手術等醫療支付項目,如今年住院護理費部分已全面性調整,預計未來4年共調整100億元,另門診診察費也已在進行檢討。
至於,在888計畫方面,石崇良說,目前已擬定擴大服務範圍,並導入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同時也接軌國際相關指引。在大家醫計畫下,也串聯健康資料歸人歸戶,讓醫師可以掌握病人全部健康照護資料,並透過AI(人工智慧)協助進行風險分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