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女星「三峽車禍現場拍片」遭砲轟 鞠躬道歉:本意是出於哀悼

苦惱「耳道式耳機」戴久易不適、滑落 網大推這款耳機「超潮像耳環」

教育焦慮/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20萬嬰幼兒早教課爆滿

台灣大愛地球 復育紅樹林

全球首創「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首波植樹行動正式啟動,由50名台灣大志工與研究團隊種下1,200株欖李樹苗,計畫於三年內完成3,000株紅樹林復育。台灣大/提供
全球首創「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首波植樹行動正式啟動,由50名台灣大志工與研究團隊種下1,200株欖李樹苗,計畫於三年內完成3,000株紅樹林復育。台灣大/提供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台灣大哥大(3045)以「Open Possible 能所不能」品牌精神,攜手產官學界啟動全球首創的「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定台南台江國家公園2.7公頃閒置魚塭,轉型為融合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藍碳復育示範基地,首波植樹行動昨(23)日正式啟動。

50名台灣大志工與研究團隊種下1,200株欖李樹苗,預計三年內完成3,000株紅樹林復育,並對照觀察人工復育組與自然演替組,將閒置魚塭轉化為高效「天然碳捕手」,成功經驗未來可望輸出至東南亞等紅樹林資源豐富地區。

「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計畫去年底宣布之後,由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領軍,結合九家機構、15位專家學者,歷時半年完成「地形重塑與潮汐模擬」、「土壤活化工程」與「分區實驗設計」三大關鍵工程,打造紅樹林最佳生長條件,並導入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與奈米科技等創新技術,將養殖廢水轉化為紅樹林所需養分,大幅提升碳吸存效率,預估碳移除效能可提高至少四倍,每年每公頃可望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

台灣大指出,此計畫將精確量化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溫室氣體排放變化、水質淨化效益與生物多樣性指標,建立台灣本土藍碳技術與監測管理模式,未來更將推廣至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及中南美洲等紅樹林資源豐富地區,為全球氣候行動與聯合國SDG13(氣候行動)及SDG15(陸域生態)永續目標貢獻台灣的智慧與實踐力。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指出,紅樹林碳吸存能力是陸地森林的四至六倍,能在吸收二氧化碳同時,提升沿海生態系的韌性與生物多樣性。透過結合複合式養殖與奈米科技等先進技術,閒置魚塭得以轉型為天然儲碳倉庫與生物多樣性熱點,實現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雙重目標。

林之晨表示,全球對藍碳的研究與投入仍屬初期階段,台灣大攜手產官學界研,探索創新的吸碳方式,將藍碳相關研究成果落實為實際行動,打造藍碳復育的高效且可複製模式,取得更多精準的科學實驗數據,複製經驗到東南亞等紅樹林資源豐富地區,為全球氣候行動與永續目標貢獻台灣的智慧與行動力。

台灣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表示,志工行動不只種下一棵樹,是種下對永續的承諾,台灣大永續內化為DNA,形成企業文化並落實到每一寸土地的實際行動,未來不僅限於企業內部動員,更將在地扎根、結合沿海社區培力,每位志工都是自然碳匯的助力推手。

紅樹林 東南亞 台灣大哥大

延伸閱讀

原民部落和平象徵...極危植物「白花蝴蝶蘭」返台東達仁鄉復育

台灣大虛擬資產交易所上線 100元就可買比特幣

台灣大虛擬資產交易所上線 蔡明忠花十秒買進比特幣

桃園生物多樣性復育有成 瀕危物種逐年回歸

相關新聞

長榮航:「海轉空」急單 7月現蹤

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昨(23)日表示,今年市場變數多,包括關稅變數對於景氣衝擊等都要評估,然而台幣升值有助出國旅遊意願,...

全台最多!普立茲克獎得主、國際建築大師作品在台中

普立茲克獎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稱,台中堪稱全台擁有最多普立茲克建築的城市。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操...

台灣大愛地球 復育紅樹林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台灣大哥大以「Open Possible 能所不能」品牌精神,攜手產官學界啟動全球首創的「台灣大藍碳 ...

企業生日快樂/山林水 環工先驅拚循環經濟

山林水環境工程成立於2004年,創立初期僅以汙水處理工程承攬施工及汙水處理廠操作營運為主,經過21年來,已經逐步擴大成六...

懷恩社福基金會 獎助學子

財團法人懷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與陳玲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長期關注教育資源公平分配與弱勢學生的生活支持,董事長李棟樑...

企業生日快樂/山林水創新轉型 抓緊淨零趨勢

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來襲,山林水抓緊水資源商機積極布局,山林水董事長郭又綺指出,要在技術、制度與策略上全面轉型,迎來創新的經...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