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破框思維 找出好點子

全世界有很多人、很多組織利用腦力激盪來解決和創意有關的問題。腦力激盪是一種正統技巧,每當需要快快得出構想,大家就做腦力激盪。
發明腦力激盪法,原先是要解決以下問題:在全公司性會議中,資淺員工很少發言,主導對話的是資深高階主管。當時的解決方案是每個星期舉行「集體思考」,給每個人同等的發言機會,確認資淺員工的想法也獲得徵詢。
你可以根據基本腦力激盪主題發展出很多變化型,創意公司IDEO列出的一般規則清單像這樣:
一、盡量衝高構想提案的數量。二、鼓勵天馬行空的想法。三、先不要評斷。四、根據他人的想法繼續往下想。五、聚焦在主題上。
我們來分析一下腦力激盪的五條規則。
第一條,腦力激盪是一場關乎數量的賽局:你讓愈多人開口,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珠璣。第二與第三條規則是為了第一條開路,以確保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第四條規則,聽起來蘊藏極大潛力,但如果你確實認真看待前三條規則,很可能會有上百個想法繼續發展下去。
如果我說:「我們要讓產品在月光下發出紅色光芒,在陽光下發出綠色光芒,」然後你說:「我們要把產品做成透明的。」到底該怎麼做?接下來會有人說:「把產品做成可以反射出天空的顏色。」這還僅是三個想法而已,如果把另外幾十個加進來,就會得到我稱之為「點子下痢」的結果。
最後才提、但也同樣重要的是第五條規則,在我看來,這是束縛。你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可能也體驗過這一點:你會發現自己正在解決錯誤的問題,然後把焦點移轉到別的事情上。這表示,尋找問題本身就是創意過程中的一部分,你不可以假設自己已經找到了問題,逕自利用腦力激盪找解方。
事實上,證據很明確指出一件事:腦力激盪無用!社會心理學家麥可.迪爾和沃夫岡.史特羅伯自1987年起針對腦力激盪做了一項大型研究,他們找來一群人分成四人一組,以傳統方式腦力激盪並收集這些人得出的構想。之後,他們再找來一群人單獨思考,然後以四個人為一組收集想法,綜合成一張清單。研究人員接著比較兩個群組的成果,發現獨自發想概念的人,會比在傳統群體腦力激盪下的人得出更多想法:獨自發想的人得出的非重複想法,比群體腦力激盪下的人多兩倍。
科學家愈來愈認為,群體腦力激盪會引發偏差,嚴重衝擊創意。我們也發現,團體動態會嚴重壓抑個人創意。人常會以各種方法來自我審查,把重點放在最先或最近出現在眼前的想法,選擇最便宜行事的想法。流程中出現的偏差會隨著時間不斷加深放大,並得出群體思維(groupthinking),群體思維有礙創意,也不利於個人責任歸屬。因此,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不再著迷於把腦力激盪當成正式的發想概念方法。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五個人為一組做腦力激盪,他們能運用的,就是這五個人具備的知識,這就是「框架內」的思考。在破框思維法裡,我們會要你善用有史以來全體人類累積出來的知識,投入心思傾聽別人的想法,也要擴展你自己的知識,跳出你的舒適區,我們把這稱為「跳出框架」的思考。(摘自《破框思維的技術》,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