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仿冒? 學者揭宏碁創業初期遭誤解真相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理解和想像科技?而台灣又扮演什麼角色?在洛加大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研討會中,三位學者分別從歷史、文化與科技實踐角度,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展現台灣科技發展的多重樣貌,也讓與會者重新思考「台灣製造」背後的文化脈絡與社會意義。
來自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鄭芳芳教授,專長科技與歷史研究,她這次聚焦於1980年代台灣電腦業如何在國際上努力打出名號。她以宏碁(Acer)創辦人施振榮的經歷為例,講述當年他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公司,並製造與蘋果電腦相容的機型,試圖在當時被美國企業壟斷的市場中找出一條路。
但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鄭芳芳指出,當時美國對來自台灣的科技產品常帶有偏見。1983年,美國國會舉行了一場針對國外電腦進口的聽證會,一份來自私家偵探的報告指控台灣多家公司涉嫌「仿冒」,宏碁也被點名。雖然這些指控並未經過嚴謹查證,卻成為新聞報導與政策討論的核心。施振榮後來親自發函澄清,強調宏碁從未製造非法產品,反而是與美國科技大廠合作、取得正式授權的合夥人。
鄭芳芳認為,這些事件反映出冷戰時期美國主流社會對亞洲科技的不信任,也顯示台灣科技產業在國際上長期被低估。她呼籲應重新理解「台灣製造」的真正意涵,不只是貼紙上的產地標籤,更是結合創新、彈性與全球對話的成果。
國立中正大學教授洪靖則從文化角度切入,帶大家回到1960至70年代的台灣。他介紹漫畫家劉興欽創作的「機器人」系列,這是台灣第一個本土化的科幻機器人角色。這個機器人不像美國漫畫中那種會反叛的冷酷機器,也不同於日本動漫裡帶有人情味的「鐵臂阿童木」。該機器人身材小、造型簡單,活躍在台灣巷弄、學校與家庭中,是社區的幫手,也是孩子們的朋友。
洪靖指出,這樣的角色反映了當時台灣社會對科技的想像—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夢,而是能幫忙、能解決日常問題的實用夥伴。他認為,這種文化背景也影響了台灣之後對機器人的期待:強調實用和倫理,但比較缺乏情感連結與未來想像。
來自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駱冠宏教授,則實際進入台灣一家機器人開發團隊的實驗室做田野調查。他發現,這些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無論是語言設定、室內空間模擬,甚至機器人外型,都深受自己生活經驗的影響。原本團隊是針對美國市場開發產品,但考量語言障礙、美國住宅多樓層不易導航、以及生活習慣差異,最終改以華人家庭為目標。
駱冠宏發現,設計師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當作普世模板,投射到產品中。他認為,科技產品背後其實是一種文化再現: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想像「正常家庭」,就怎麼設計出「理想機器人」。
訂閱《科技玩家》YouTube頻道!
💡 追新聞》》在Google News按下追蹤,科技玩家好文不漏接!
📢 「找車位神器」3秒搜出停車格!5縣市可用 駕駛實測嘆:相見恨晚
📢網紅「小周牙醫」歧視同志言論挨轟!道歉被網抓包IG、YT秒做1事:沒誠意
📢 Switch 2台北體驗會7/5登場!抽選制、超詳細報名規則曝
📢 ASUS VivoWatch 6 AERO智慧手環開箱!指尖量心電圖 睡眠追蹤曝「9成全淺眠」
📢 YouTube會員台灣便宜雙人方案來了!價格比印度貴近4倍 規則一次看
📢 獨/等到iPhone嗶進站!蘋果iOS18.4開放台灣NFC交易 悠遊卡公司回應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