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業前3月稅前獲利年減逾8% 證券業減幅最劇

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72%;其中以證券業減幅最多。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72%;其中以證券業減幅最多。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釀3月資本市場動盪,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72%;其中以證券業減幅最多,前3月稅前淨利為166.46億元、年減達42.28%,自營、經紀與承銷3大業務全面走跌。

金管會公布,今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2706.16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2964.58億元、年減258.42億元或8.72%。

細看金融三業表現,銀行業涵蓋本國銀行、在台外銀、在台陸銀、信合社、票券金融公司及儲匯,銀行業整體今年前3月稅前淨利為1519.4億元、創歷年同期次高,但與2024年同期相比減少28.8億元、年減1.9%。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說明,儲匯前3月稅前虧損49.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60.3億元,主因是股票評價損失增加、兌換淨收益減少。

本國銀行前3月稅前賺1446.2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21.3億元、年增1.5%。王允中指出,主因為利息與手續費淨收益增加、呆帳費用減少;而陸銀前3月稅前賺13.5億元、年減13.4%,則是因為利息淨收益減少。

壽險業2025年前3月稅前盈餘為849億元,年減11.6%,金管會保險局主秘古坤榮分析,壽險業稅前損益年減的原因是業務承保利益增加100億元,但財務投資利益減少171億元和業務費用增加36億元所致。

產險業因財務投資利益減少9億元,今年前3月稅前淨利為82億元、年減11.8%。整體保險業前3月稅前賺931億元、年減122億元或11.6%。

2025年前3月證券、期貨及投信業合計稅前淨利為255.76億元,較2024年同期稅前淨利363.38億元,減少107.62億元,減幅高達29.62%。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說明,主要是證券商獲利減少,證券商前3月稅前淨利為166.46億元,年減42.28%,其中以自營業務衰退最多,經紀與承銷業務也同步衰退。

黃厚銘補充,證券商業務收入部分,經紀業務2025年前3月為279.55億元,與2024年同期的313.56億元相比減少34.01億元、年減10.85%;前3月自營業務收入為42.6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93.38億元、年減68.66%;前3月承銷業務收入為17.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2.03%。

不過,期貨商2025年前3月稅前淨利為22.68億元、年增16.37%,黃厚銘分析,主要是期貨商自營操作績效好;投信業今年前3月稅前淨利則為66.62億元、年增20%,主要受惠資產管理規模持續上升。

壽險業 證券商 金管會

延伸閱讀

海外曝險攀高 國銀備戰 金管會已要求三大措施

收益轉負!美關稅衝擊股市重挫 勞動基金3月單月虧損1716億

壽險業對美債抗震性?金管會:壽險業持有5750億美國政府公債

金管會報捷 金融資產規模近34兆、高雄搶地、ETF 搶推

相關新聞

台幣匯價暴衝 金融3業首季獲利成長轉衰退 4、5月更嚴峻

台幣匯價暴衝,不僅出口為主的科技產業受衝擊,壽險產業更淪為「重災區」。

台幣升一成 估產業獲利減7.5%

台幣匯價暴衝,國內產業界承受的「匯損」影響有多大?法人內部研究報告評估,若台幣匯率升值百分之十,對上市公司本業毛利率影響...

美緊盯 央行道德勸說阻升台幣

台幣兌美元匯率二日急升近一元,出口商和壽險業者哀鴻遍野,市場關注台幣匯價本周走勢。匯銀人士及機構法人認為本周看到二字頭的...

台幣匯價暴衝 逾半數壽險公司4、5月恐怕連續二月大虧損

台幣匯價暴衝,真正的重災區不見得是高科技產業,而是台灣的壽險公司,尤其是資產規模名列前茅的大型壽險公司亦難倖免,各大金控...

台幣匯率升值10% 上市公司獲利平均衝擊在6%-7.5%

台幣匯價暴衝,台灣產業界所承受的「匯損」的影響到底如何?法人機構提出內部研究報告評估,若台幣匯率升值10%,預估對上市公...

金融三業Q1獲利年轉衰 Q2股匯債市「三殺」壓境更慘

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首季金融三業(銀行、證期投和保險業)稅前盈餘2,706億元,年減8.7%,由正成長轉為衰退,主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