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產業準備面對 沒有美國市場的未來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高關稅,迫使產業赴美投資,很多人擔心,這一波因關稅帶動的產業逃命潮,會不會讓台灣再一次出現產業遷徙潮?重演二千年產業外移中國大陸景象,台灣人才、資金、技術被掏空?學者指出,此波赴美投資屬擴張型投資,與過往防禦型投資大不同,具備外移能力只有毛利率高、群聚及客戶要求等三條件的中大型業者,很多老闆寧可觀望;但也有專家憂心這類高薪優秀人才若流失,中長期仍有隱憂。
另外專家也觀察,產業界已經準備好面臨一個沒有美國市場的未來,因為只要美國稅收不如預期,川普就會再要求加稅,預期川普關稅會玩到二○二六年。
長期與供應鏈密切互動的中華採購與管理供應協會顧問白宗城,私下向業者打聽應對方式,得到的答案是「大家寧可不要快,不想跑第一棒」,大老闆不會盲目跟進,因為如果到美國生產,就只能直接賣給美國人,不可能再出口到其他國家,美國高關稅勢必會讓市場變少了,他就聽到有歐商原本是全世界布局,現在打算壓低出口到美國占比,拉高其他國家比重。
白宗城直言:「我不覺得真的會出現大規模赴美投資潮,至少目前沒有」,他觀察到現在很多企業還在評估美國勞工當地法令規定、勞權狀況等,美國建廠及工人成本又比其他國家高出許多,大家毛利有多高?封測撐得住嗎?可以負擔增加百分之六十成本嗎?
對於有人評估會有產業鏈跟著台積電出走,在美國形成產業像竹科的產業聚落,白宗城更是認為不可能。 他說:「沒那麼快,一個產業鏈要搬出去形成要十到十五年,至少十年跑不掉」。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分析,台商對外投資有二種,一種是防禦型投資,是為了找低成本而到國外投資,當年二○○○年台商大舉外移中國大陸,就是這一種;另一種是擴張型投資,主要是市場為導向。前者很容易產業空洞化,因為資金完全過去,台灣連留一條產線都沒有。後者擴張型是找毛利高的國家去,接觸全世界消費力最高的市場。
他認為,這一波移動不可能整個產業鏈,因為市場不是只有美國,要看美國市場需要多少量,就去多少。
台經院產總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認為,以美國的資本及各項成本支出,中大型半導體比較有可能赴美投資,尤其是在美國業務有一定比重的,但如果比重不高,就會以轉移市場因應,大家會去取捨,評估是不是有必要去設廠?還是進行策略性轉變?但如果赴美規模太大,因為主要赴美投資廠商員工是高收入且優秀的就業人口,對台中長期影響會令人比較憂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