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真的消失了?學者駁斥「謬誤」:有錢人跟窮人的財力都增加

一種根據收入統計資料常見的警訊是:美國中產階級的規模正在縮小,社會上很可能只剩下一小部分富人及大量的窮人。但中產階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最簡單的統計錯覺之一,就是把中產階級定義為某個固定的收入區間(例如年收入四萬到六萬美元),然後算出多年來那個區間內共有多少人。
如果選擇的區間位於收入統計分布的中間,只要收入分配的中點不變,那可能就是個有效的定義。
但是,誠如前述,儘管很多人竭盡所能想以統計資料顯示收入看似停滯不前,但實際上多年來美國人的收入一直在成長。
隨著這些年收入的統計分布向右移動(見下頁的圖),那個收入範圍(原本位於分布的中央)內的人數減少了。
換句話說,在一個收入水準不斷提高的國家,當「中產階級」的定義固定不變,中產階級的人數就會減少。
這兩張圖顯示,收入明明普遍增加了,媒體與政界卻不斷大肆抨擊中產階級的萎縮—意指圖上 a 與 b 兩條垂直線之間的人數減少了。
我們以上圖代表原始的收入分配,把 a 與 b 兩條線之間的收入定義為「中產階級」的收入:
收入中位數增加時,a 和 b 之間這個之前被定義為「中產階級」的固定收入階層人數減少了,但這並不代表中產階級消失了。
儘管這種謬誤很簡單,但那些理應了解個中原因(或確實了解)的人,卻把這個現象描述得駭人聽聞。
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就曾說:「幾乎以任何標準來衡量,如今中產階級的人數都比一九七三年少⋯⋯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美國夢已步入歧途,下一代的生活會比上一代更糟」。
言下之意是說,統計的收入分布已經往左移;但實際上所有的證據都顯示,收入分布是往右移。不過,克魯曼教授不是唯一提到中產階級萎縮的人。
多年來,同樣的主題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等知名報章雜誌上一再出現。
另一個導致長時間(尤其長達一個世代)的收入比較變得更為複雜的原因是:通貨膨脹會使人進入更高的收入階層,但他們的實質購買力或生活水準並未提升。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比較實質收入(亦即經過通膨調整後的貨幣收入)。
實質收入的資料顯示,收入分配確實向右移動了,也就是說,實質收入增加了,而不止是貨幣收入增加。例如,截至二○○七年,略高於一半(五○.三%)的美國家戶收入超過五萬美元。相較之下,一九六七年,略高於三分之一(三三.七%)的家戶有同樣購買力的收入。
此外,一九六七年,那三分之一的家戶中,大部分家戶(占所有家戶的二○.六%)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二○○七年擁有五萬至七萬四千九百九十九美元的收入。
不過,二○○七年,更多人集中在這個收入範圍的頂部,而不是底部。
二○○七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人比收入介於五萬至七萬四千九百九十九美元的人還多。
事實上,整個收入分配都往右移了,無論是低收入戶還是高收入戶。一九六七年,一八.三%家戶的貨幣收入購買力,還不及二○○七年的一萬五千美元。
但二○○七年收入那麼少的家戶比例已經降至一三.二%。所以,「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說法完全錯了。
收入上漲時,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大家的財力都增加了。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作者:湯瑪斯・索威爾)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