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億級大戶等雙賺!高資產存款比重暴增至47.4% 擁抱台幣計價債券基金

豪雨連5天炸中南部!2天恐有「致災性降雨」 竹節草颱風最新動態曝光

AI百工百業/AI勾勒城市畫卷 讓世界看見臺灣

大阪國際博覽會中,臺灣「TECH WORLD」館的「AI藝廊–城市畫卷」,結合AI技術與數位顯示展現臺灣的知名作品,為AI深入百工百業提供了藝術領域的嶄新示範。
大阪國際博覽會中,臺灣「TECH WORLD」館的「AI藝廊–城市畫卷」,結合AI技術與數位顯示展現臺灣的知名作品,為AI深入百工百業提供了藝術領域的嶄新示範。

【撰文╱凃心怡】

2025年4月13日,世界矚目的國際博覽會於日本大阪盛大登場,臺灣「TECH WORLD」館以山巒起伏意象打造建築外觀,分為「生命」、「自然」與「未來」三大主題,透過沉浸式劇場、科技互動等藝術體驗,全方位展現臺灣創新多元的樣貌。

其中,工研院執行故宮專案,共同打造的「AI藝廊–城市畫卷」,結合AI技術與數位顯示,讓畫作不再靜止於畫布,讓臺灣知名水墨、雕塑、油畫、膠彩和版畫等知名作品,化為流動的城市影像,呈現臺灣街景、社會變遷與藝術精神,也為AI深入百工百業提供了藝術領域的嶄新示範。

整合三大技術 為臺灣作畫

「AI藝廊—城市畫卷」以山水旅程中的「天」、繁華之路的「地」、百態群像的「人」、文化共鳴的「文」以及科技創新的「技」等五大主題建構而成,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十餘件國寶文物授權,共精選近50幅臺灣藝術名家的作品,包括傅狷夫、陳進、林玉山、郭雪湖、黃土水、陳澄波、李石樵、李梅樹、廖修平等,以敘事方式勾勒出台灣都市的變遷與美景,透過AI讓世界看見臺灣。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經理施香蘭表示,「AI藝廊–城市畫卷」的核心,結合了3項關鍵AI技術。首先是「特化行銷影音生成技術」,透過整合應用提示詞工程與產製流程,讓生成的動畫更加順暢自然,突破過往容易卡頓的問題。其次,團隊也導入「影像超解析演算法」,大幅提升生成後的畫面解析度與畫質,使觀者即使透過螢幕,也能感受到畫作的細膩筆觸與油畫紋理。最後,則是結合工研院發展多年的「6DoF運鏡3D成像技術技術」,讓原本的2D畫作無縫轉換為3D視覺效果,兼顧原作意境與觀感流暢度。「這三項技術相互補足,使『城市畫卷』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場讓觀眾身歷其境的藝術體驗,」施香蘭表示。

AI為畫筆 藝術為靈魂

工研院團隊與友達光電合作整合A.R.T.(Advanced Reflectionless Technology)三大核心技術,包含先進抗反光、高擬真色彩還原、高強度影像加密等技術,透過友達85吋FindARTs擬真藝屏,除了可讓畫作保留藝術真跡般地展示在畫面上,更可讓原本靜止的畫面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城市影像,宛如街頭縮影般躍然眼前。

施香蘭進一步解釋,此回AI藝廊的呈現,除了有工研院的技術投入,更重要故宮院長副院長參與選件、腳本指導與共創,還有藝術顧問白適銘教授、新媒體導演張晏慈、段沐及有日互動團隊的共製,從腳本架構、畫面分鏡到敘事節奏,AI的生成有了清晰脈絡,不再只是是毫無方向的資料堆疊,而是與藝術對話、與創作共舞的產物。「工程師提供的是創作的可能性,藝術家則負責賦予作品靈魂與故事線,正因如此,最終呈現的畫面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此次籌辦僅用短短6個月,卻也是步步艱辛。尤其是將名家經典的2D畫作轉譯為3D動畫,已屬技術挑戰,團隊還選擇大膽跨時空融合,用《清明上河圖》的古典風格描繪當代晶圓廠的工作日常,或是將台北101巧妙嵌入郭雪湖《南街殷賑》的大稻埕街景畫面中,在古今交錯之中拓展城市的美學想像。

AI也要懂美感 風格不是公式可解

「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量與風格都不盡相同,這對AI模型的訓練是一大挑戰,」即便是同一位畫家,若媒材橫跨水彩、水墨與油畫,也必須逐一拆解,分項訓練,才能避免風格混淆與辨識錯誤。「以席德進為例,他的繪畫創作融合傳統與鄉土,繪畫媒材包含水彩、水墨與油畫,我們一開始將所有畫作一併投入訓練,結果生成的效果不穩定,反而失去他作品中那份融合傳統與鄉土的神韻。」工研院服科中心資深研究員李俊霆解釋道。

為此,團隊從風格、技法、媒材類型逐步細分,一項項建立訓練基礎。在過程中,也曾因為資料稀少、名家作品難以取得,面臨是否更換題材的抉擇。但最終,他們選擇堅持原構想,以技術向經典致敬,也透過AI的力量,讓已逝藝術家的筆觸與氣息得以在今日重新綻放。

這場展出,不僅是AI賦能藝術的具體實踐,更是臺灣以科技重新詮釋藝術的代表作。施香蘭表示,「城市畫卷」的誕生並非一時興起。早在2018年,工研院便受文化部委託推動「Arts@ITRI藝術家進駐計畫」,首度開放實驗室給藝術工作者,促成藝術與科技跨界對話,期待激盪出全新的創作思維與應用路徑。

「我們追求的不是技術的炫技,而是讓科技成為藝術發展的支撐力量,真正連結生活與現實,」施香蘭認為,隨著AI技術全面融入製造、交通、醫療等領域,藝術也正迎來新的創作方式與傳播路徑。

延伸閱讀

三義木雕研習營邁入第18屆 主題「華實」蘊含生命蛻變之美

4度入圍威尼斯影展!「之間 Blur」長毛象復活:科技融合藝術

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啟航 「拍楸」串連海洋與藝術對話

工研院E-CUBE馳援災區用電 為台電搶修英雄撐起後盾

相關新聞

AI百工百業/AI啟動百工百業升級新引擎

AI不再只是未來趨勢,而是正在重塑產業結構的現在進行式。工研院正加速推動AI技術的在地落地,從軟硬整合、資料應用到場域導入,建立以模組化、共享化為核心的推動模式,協助百工百業突破算力、資料與人才瓶頸,實現升級轉型,搶占全球AI應用發展的關鍵位置。

AI百工百業/AI勾勒城市畫卷 讓世界看見臺灣

當AI不再只是科技業的專屬,也能是創作者們的畫筆!2025年大阪國際博覽會登場,臺灣「TECH WORLD」館以創新科技打造多元展演。其中「AI藝廊–城市畫卷」,透過AI技術讓臺灣經典畫作轉化為流動畫面,重現城市風景與文化記憶,也讓AI正式跨入藝術領域,展現深入百工百業的無限可能。

AI百工百業/AMR打造醫院智慧運作新節奏

醫院走廊裡,機器人自動閃避病人、搭電梯、準時送達醫療物資,這是AI進駐醫療現場的真實寫照。工研院將AMR導入院區,讓AI從產線延伸至病房,在高度變動的人流與流程中,成為醫護的重要後援。隨著AI技術深入百工百業,服務型機器人也在醫療場域中找到關鍵定位,為智慧醫院開啟新解方。

AI百工百業/AI投餵接棒老漁民經驗

養魚,不是只靠撒飼料那麼簡單。缺工、耗時與高成本,是傳統漁產養殖投餵面臨的三大難題。工研院導入AI打造精準投餵技術,讓機器不只定時撒料,更能讀懂魚的反應、學會漁民的經驗,為水產養殖注入科技動能。

AI百工百業/製造業數位轉型新解方 元宇宙智慧工廠

元宇宙不再只是遊戲和社交,它也正悄悄改變製造業!結合AI、XR與機器人數位分身,工研院打造的「元宇宙智慧工廠」成為製造業數位轉型的新解方。透過整合3D數位分身、RoboTwin、生成式AI與人機協作的感知技術,讓設計與生產流程更快速、更精準、更人性化。

AI百工百業/AI啟動智慧交通 智慧座艙打破視線死角

視線死角常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因,工研院開發的「V2X See Through」智慧座艙技術,結合AI影像辨識與車聯網即時通訊,讓車輛得以共享視野、突破遮蔽限制,精準預警突發狀況,打造更安全、更聰明的行車未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