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奪2025年全球最便宜旅遊國 美媒大讚4優點

北市抽驗茶葉、花草茶逾1成殺蟲劑超標 衛生局:立即下架

經典賽/王建民還未接到曾豪駒通知 仍在思考是否再進教練團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氫燃料電池乘用車(FCV)技術示意。氫氣從車前導入,提供給燃料電池電堆,經化學反應產生電能與純水。(資料來源:TOYOTA)
氫燃料電池乘用車(FCV)技術示意。氫氣從車前導入,提供給燃料電池電堆,經化學反應產生電能與純水。(資料來源:TOYOTA)

【撰文/凃心怡、王珮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全球因燃料燃燒所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中,運輸占了25%,是最大的能源消耗部門,且運輸中所使用燃料,有超過9成來自石油,運輸部門脫碳成為各國淨零路徑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電動車在連續幾年強勁成長之後,因補助停止、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安全性與價格等因素,成長放緩;而氫能車則因加氫速度較快、續航里程較高以及耐候性較強等特色,在各國對於高排放型車輛管控愈益嚴格之下,後勢看漲。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經理石蕙菱指出,純電車(主要是鋰電池電動車)充電從1到8小時不等,續航力最多600公里,且低溫會減少電動車續航力約16至46%。「反觀氫能車,充電3到10分鐘,每次充電可開600到800公里,但目前價格仍高,基礎建設如加氫站仍不足,是主要的障礙。」

「商用車是氫燃料電池載具有機會發揮的市場,」石蕙菱分析,像是巴士、貨卡以及重卡等中大型商務車輛,約占全球新車銷售的15至20%,卻貢獻了交通部門碳排量的40至50%,所以許多國家都設定商用車,為優先禁止銷售燃油車的車款。

氫能巴士 重量輕高續航

作為全臺第一個將氫燃料電池商業化的生產商,氫豐綠能與工研院合作,成功研發出混氫燃料電池系統、氫燃料電池金屬板電堆等兩項核心技術,並攜手車王電子,目標2026年產製首台氫能電動巴士。

氫豐綠能董事長李鈞函分析,電動巴士其中最大的痛點來自於鋰電池續航力不足,「電動巴士跑100公里,至少要裝100度電的電池,而100度電的電池重量就要1噸了;同為100度電力的氫能氣瓶,重點僅0.1噸重,對於長途旅程而言,就沒有電池載重的負擔。」

此外,氫能巴士在充電速度上更居優勢。「以100度電的鋰電池為例,快充最短要充半個鐘頭,但大量鋰電池快充勢必會為電網帶來極大負擔,改成慢充雖能降低電網負荷,充電時間卻長達8個鐘頭以上。李鈞函計算,氫燃料電池最快約3分鐘即可充飽10個鋼瓶,約1,000度的電力。

目前電動車價格比之氫能車尚稱低廉,李鈞函依舊充滿信心,他表示,根據美國能源署(DOE)估算,當氫能車的銷售量與鋰電池銷售量一致時,其成本將比鋰電池成本便宜三分之二,無論在環境永續或是商業角度上,氫能巴士都非常有潛力。

氫燃料電池機車 兼顧環保與成本

除了氫能巴士,工研院也與SYM三陽機車啟動「氫燃料電池機車共同研發合作案」,如今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超高壓氫氣儲存技術」,並應用於SYM既有e-woo電動機車上,實際行駛於工研院內道路。

機車可儲存能源空間小,在空間與續航力之間取得最適化,同時兼顧安全、便利,是該技術的目標。工研院使用高自由度的多軸機械手臂,配合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生產氫氣瓶內膽;安全性上採微米級化學電蝕處理,進一步強化儲氫瓶塑膠與金屬閥座異材質接合的穩定度,設計出可置放於機車內部,壓力為500 bar的儲氫瓶,實現在有限空間內得到最大能源儲存量與續航力表現。

經實測,氫燃料電池機車僅需125克的氫氣即可行駛100公里,單位碳排放量約為7g(CO2/Km),遠低於燃油機車的每公里約50克,也低於市售交換式鋰電池電動機車的每公里約19.7克,且行駛每公里價格不到0.2元,兼具環保與成本優勢。

輕量化滯空久 氫燃料電池無人機應用多元

美國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預估,2025年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將達1,292.3億美元,市場需求可觀,工研院也將氫燃料電池技術擴展至多領域、多用途的無人機領域中,與無人機業者田屋科技共同開發輕量型氫燃料電池無人機關鍵技術,突破過往無人機在電池續航力及輕量化需求的兩難。

田屋科技總經理張成榮表示,一直以來,無人機的動力系統多使用鋰電池,然而鋰電池無論在物理特性或是化學特性上,都存在著難以突破的極限,導致無人機雖然能在多領域進行多用途的使用,卻時常礙於滯空時間不足而讓飛行任務有所限制。

7年前,田屋科技與工研院團隊進行合作,發展出輕量化高功率氫燃料電堆技術,採用直接氣冷式電堆取代傳統水冷散熱裝置,降低無人機整體重量;同時搭載電池控制關鍵技術,依據無人機飛行和停滯空中等需求,精準調控氫燃料功率,電力轉換率高達99%,且能持續穩定輸出。

「目前我們已經成功開發最大起飛重量25公斤無人機,創下載重5公斤、飛行3小時的長航時紀錄。」張成榮肯定合作的成果。除此之外,雙方也在合作的7年間創下許多業界的里程碑:包含完成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特種實體檢驗,於高山、跨海及長航時等一系列實際驗證,不斷突破業界飛行紀錄,如從武陵青葉農場攀爬至海拔3,200公尺的新達山屋僅需18分鐘、自臺南北門往返遞送快篩試劑等醫療物資至澎湖東吉嶼僅需84分鐘等,「未來,我們可以透過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具體實現山區救援、物流運送以及緊急醫療物資投遞等不同任務需求。」

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已於高山、跨海及長航時等一系列實際驗證,不斷突破業界飛行紀錄。
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已於高山、跨海及長航時等一系列實際驗證,不斷突破業界飛行紀錄。

建議從關鍵零組件著手 切入氫能生態系

氫燃料電池的各方應用與開發不僅能符合全球減碳的趨勢,也能為交通產業找出更加多元的新能源路徑。然而氫能載具市場的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既有驅動力也有阻力。

驅動力方面,石蕙菱指出,全球淨零排放目標與各國禁售燃油車的政策是主要的推力,而氫能載具成本也會隨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逐步下降,此外,主要發展國家祭出政策誘因,以加速氫能載具的發展。例如,如日韓設定了明確的加氫站建置目標、歐洲透過歐洲綠色協議(Green Deal)與Fit-for-5等計畫規劃減排,並推動綠氫的生產與應用;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同時提供氫供給與應用相關零組件與設備的稅收抵免;中國則透過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及地方補貼支持氫能商務載具和加氫站,都在推升氫能載具產業。在技術突破上,高功率電堆的開發正成為焦點。其中重量減輕、功率提升,加上關鍵零組件與原料的改良,不僅降低成本,也大幅提高運輸效率。這些研發方向正增強氫能商用車的市場競爭力,有望撬開重型運輸與物流領域的廣大商機。

然而,氫能載具的發展也面臨不少阻力。「潔淨氫價格居高不下,讓終端消費者望而卻步,主要因電解轉換效率有待提升及昂貴的運儲成本」石蕙菱說,加氫站建置速度緩慢,受制於嚴格的安全法規與技術門檻,基礎設施瓶頸直接拖累氫能載具市場擴張。與此同時,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分食了氫能載具的需求。近期加氫站供應不穩、價格調漲與氫氣洩漏事件,更引發消費者和廠商的信心危機。

石蕙菱認為,臺灣乘用車與市區巴士都有電動車運行實績,氫能車加入障礙較高,建議從長途、高排放、高耗能車輛等利基市場來切入,同時降低基礎設施的限制;國內產業鏈量能可從燃料電池組件、三電系統、儲氫系統等關鍵零組件著手,逐步研發切入國內外市場,融入全球氫能載具生態系,為打造淨零永續而努力。

延伸閱讀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日本、歐盟、東南亞搶占「氫」機

全球首個…中國6G試驗網精準定位 預計2030年投入商用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