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長榮中學學生研究蜈蚣18個月 發現許多小祕密科展奪冠

私立長榮中學國二生李品澔、謝允斌與孫榆恩參加台南中小學科展,以「長足衛蜈蚣」獲生物科第1名,完成3連霸。學生觀察及研究蜈蚣,發現蜈蚣數量多寡和汙染有關,是生態指標;若無遮蔽物蜈蚣會鑽土,深度受到體長與當時的氣溫與土壤濕度而不同。
學生表示,所研究的是長足衛蜈蚣的型態與生態行為,到鄉下常會看到花盆下躲很多蜈蚣,但國內文獻資料很少,決定組成科展團隊好好研究。從中發現,蜈蚣棲息在潮濕、陰暗的隱蔽處或泥土與腐植土,族群為叢生分佈。
飼養方式是定期噴水打造潮濕土壤環境,可放枯枝落葉、石頭遮蔽物供其躲藏,並以蛋白質小昆蟲餵食。長足衛蜈蚣屬唇足綱、蜈蚣目,有4個成叢的單眼,有一對靈敏的觸角,口器由具毒腺的大顎與小顎、有21個體節與21對步足,野外雌雄數量比,雄性占8.3%,雌性占91.7%。
幼蟲通常蛻皮8次成為具有生殖能力的成蟲。春夏季是成蟲交配與產卵高峰期,卵的孵化及幼蟲生長發育的速度均與溫度有關係。
研究蜈蚣在各種土壤環境中水平與垂直分布情形,觀察到蜈蚣先以觸角探測土壤,使用前幾對步足,與土壤呈45度,以頭部撞開前方的土,進行鑽土。喜愛生活在空隙較大的泥土,其次是腐植土,體長愈長,棲息土壤愈深。體長的長度與棲息深度呈正相關。在少水潮濕土壤,會鑽入較淺層。土壤乾燥無水,鑽入土壤較深層。氣溫過高或過低時,蜈蚣會棲息在深層土壤,溫度適宜,棲息在淺層或中層。
晚上8至12點是捕食高峰期,偏好小型昆蟲,耐餓程度高。會清潔步足、拖曳肢、觸角。蛻皮前,身體與步足顏色變淡,行動變遲緩,蛻皮是由前往後脫每次脫皮為2到3小時脫皮後會把舊皮吃掉。成蟲對綠油精刺激性氣味忌避反應最明顯,可用在防治蜈蚣入侵家中。
校方表示,這項研究花了一年半,3名學生在過程中經歷無數次的實驗失敗與挑戰,期間在老師卓猛暉、黃怡倩、楊志鴻指導下,經不斷修正、精進,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謝允斌、孫榆恩、李品澔分享,從中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更讓自己明白,「只要堅持不懈,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