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長榮中學學生研究蜈蚣18個月 發現許多小祕密科展奪冠

私立長榮中學國二生李品澔、謝允斌與孫榆恩參加台南中小學科展,以「長足衛蜈蚣」獲生物科第1名。圖/長榮中學提供
私立長榮中學國二生李品澔、謝允斌與孫榆恩參加台南中小學科展,以「長足衛蜈蚣」獲生物科第1名。圖/長榮中學提供

私立長榮中學國二生李品澔、謝允斌與孫榆恩參加台南中小學科展,以「長足衛蜈蚣」獲生物科第1名,完成3連霸。學生觀察及研究蜈蚣,發現蜈蚣數量多寡和汙染有關,是生態指標;若無遮蔽物蜈蚣會鑽土,深度受到體長與當時的氣溫與土壤濕度而不同。

學生表示,所研究的是長足衛蜈蚣的型態與生態行為,到鄉下常會看到花盆下躲很多蜈蚣,但國內文獻資料很少,決定組成科展團隊好好研究。從中發現,蜈蚣棲息在潮濕、陰暗的隱蔽處或泥土與腐植土,族群為叢生分佈。

飼養方式是定期噴水打造潮濕土壤環境,可放枯枝落葉、石頭遮蔽物供其躲藏,並以蛋白質小昆蟲餵食。長足衛蜈蚣屬唇足綱、蜈蚣目,有4個成叢的單眼,有一對靈敏的觸角,口器由具毒腺的大顎與小顎、有21個體節與21對步足,野外雌雄數量比,雄性占8.3%,雌性占91.7%。

幼蟲通常蛻皮8次成為具有生殖能力的成蟲。春夏季是成蟲交配與產卵高峰期,卵的孵化及幼蟲生長發育的速度均與溫度有關係。

研究蜈蚣在各種土壤環境中水平與垂直分布情形,觀察到蜈蚣先以觸角探測土壤,使用前幾對步足,與土壤呈45度,以頭部撞開前方的土,進行鑽土。喜愛生活在空隙較大的泥土,其次是腐植土,體長愈長,棲息土壤愈深。體長的長度與棲息深度呈正相關。在少水潮濕土壤,會鑽入較淺層。土壤乾燥無水,鑽入土壤較深層。氣溫過高或過低時,蜈蚣會棲息在深層土壤,溫度適宜,棲息在淺層或中層。

晚上8至12點是捕食高峰期,偏好小型昆蟲,耐餓程度高。會清潔步足、拖曳肢、觸角。蛻皮前,身體與步足顏色變淡,行動變遲緩,蛻皮是由前往後脫每次脫皮為2到3小時脫皮後會把舊皮吃掉。成蟲對綠油精刺激性氣味忌避反應最明顯,可用在防治蜈蚣入侵家中。

校方表示,這項研究花了一年半,3名學生在過程中經歷無數次的實驗失敗與挑戰,期間在老師卓猛暉、黃怡倩、楊志鴻指導下,經不斷修正、精進,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謝允斌、孫榆恩、李品澔分享,從中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更讓自己明白,「只要堅持不懈,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私立長榮中學國二生李品澔、謝允斌與孫榆恩參加台南中小學科展,以「長足衛蜈蚣」獲生物科第1名。記者鄭惠仁/攝影
私立長榮中學國二生李品澔、謝允斌與孫榆恩參加台南中小學科展,以「長足衛蜈蚣」獲生物科第1名。記者鄭惠仁/攝影

團隊 氣溫 長榮中學

延伸閱讀

往土裡澆水其實是錯誤動作 網紅教你如何種出枝葉茂盛的羅勒

嘉義秘境新嘉大昆蟲館換經營團隊下月重新開幕 展覽活動美食特色曝

住高樓層還是被蚊子叮?昆蟲系教授曝真相:50層樓都難防

有毒金屬污染大 14億人活在高風險區

相關新聞

師生比高、校長也得四處籌錢 從南韓、越南看台灣菁英教育困境

以前台灣的教育成果傲視亞洲,豈知近年來,不僅韓國重點扶植20所科學高中,連越南的私立中學也全力發展教育...

新北淡江中學發展AI課程 智慧學習向下扎根

教育部自2020年起AI課程納入基礎教育,推動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的AI教育,透過跨部會整合及推動「台灣AI行動計畫」,新北市淡水區私立淡江高級中學,今年也將AI與機器人課程納入國、高中及小學的學習當中,除了過去所舉辦的AI人工智慧營夏令營外,更要加入學生的正式課程當中。

新北汐止國小窗戶關不緊噪音影響上課 更新氣密窗

汐止區的汐止國小是百年老校,有些設施時間一久,難免損壞,其中有幾間教室的窗戶已經老舊,無法緊閉,不僅夏天冷氣外洩、造成能源浪費,外部噪音也干擾教學品質,所以新北市議員張錦豪以建議款協助改善,將7間教室都更新改為氣密窗,提供學生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南市學校全國賽拿雙冠 創意戲劇、午餐大賽沒得比

台南市後壁國中懸絲偶社團參加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拿特優,公誠國小參加台灣學校午餐大賽也拿冠軍,兩校今天下午向市長黃偉哲獻...

南市30國小學童走讀派出所 穿上防彈背心打破警察刻板印象

台南市北區大光國小配合區公所配合「社區踏查」活動,30位學童今天走進轄區第五警分局實踐派出所,藉由此次走讀機會認識派出所...

受少子化衝擊…高雄1國小「去年新生竟掛零」 8月起將併入美濃廣興國小

高雄六龜新威國小創校歷史104年,去年9月全校新生掛零引起外界關心,因全校學生人數不足40人,面臨裁併校問題。教育局長吳...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