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法預防房地繼承詐騙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撰文:王柚鈞】

近年常處理客戶共有土地分割的案件,絕大部分是年輕世代想將繼承取得的土地變現,轉投資或另作其他使用,但案件中不時發現有未辦繼承登記的狀況,不禁想起近期浮上檯面的台版地面師事件。

依據《土地法》第73-1條規定,逾1年仍未辦理繼承登記的不動產,每年4月公部門會透過公告來提醒民眾盡速辦理;否則在列冊管理15年期滿之後,會由國有財產署公開標售。而台版地面師集團便透過以上資訊,集體勾搭合作,進行房地詐騙之不法情事。

要如何防範此類台版地面師情況呢?建議可從預立遺囑、遺囑信託,以及地籍異動通知這2個方法著手:

方法1》預立遺囑與遺囑信託:

台灣立遺囑的方式主要有5種,包含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與口授遺囑。其中《民法》1194條更直接規範代筆遺囑必須由立遺囑人指定3人以上見證人,在立遺囑人口述下,由其中1位見證人作為代筆,代替立遺囑人書寫等,最後在所有見證人及立遺囑人一同簽名後,才算完成程序。

但因代筆遺囑的相關規定不需要如公證遺囑、密封遺囑必須公證,也非自書而成,便成為犯罪集團偽造的優先選項,例如針對無法定繼承人的獨居身故老人等,只需找人頭充當見證人、受遺贈人,並偽造立遺囑人簽名,即可看似完備該有的程序;此若再加上認證,加強對假冒代筆遺囑的可信度,一時間很難區分真偽。

因此,若運用時能更進一步採用遺囑信託的方式,將可真實延伸立遺囑人在財產管理、分配上的意思。

方法2》地籍異動通知:

為因應不動產抵押貸款、移轉假冒的情況發生,內政部早於2016年10月31日起,推出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只要名下已登記的不動產被設定抵押、移轉或書狀補給,在辦理收件、異動完成時,系統將自動通知義務人或權利人。此作業方式預期能協助不動產所有權人即時掌握權利異動的資訊,確保自己權益。而如果發現已經被犯罪集團持有權狀、印鑑證明,向地政事務所申請抵押權設定登記等不法作業的話,建議可於第一時間填妥異議書,通報地政機關駁回該案件的申請。另請記得註銷原已設置的印鑑證明,以防後患。

台灣高齡者獨居與年輕一代不婚不生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使未辦繼承或採遺贈的可能性預期增加。除了如何靠投資累積資產外,保全自己的資產與財富,避免被犯罪集團掌握操作是相當重要的,不可不慎。

(本文作者為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成員、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

延伸閱讀

神達伺服器訂單暢旺 總經理何繼武:現在產能滿滿的

房地遭認定不當取得行政訴訟輸了 國民黨中市黨部批「不合理」將上訴

國民黨輸了!台中市黨部房地為不當取得財產 打行政訴訟判決今出爐

出售繼承房屋 兩步驟計稅

相關新聞

以英國PPI為鑑 端正貸款保險

英國的銀行近年來因「還款保障保險」(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以下簡稱PPI)之不當銷售糾紛陸續引爆,經法院判賠鉅額賠償金,其影響深遠而舉世矚目。所謂的PPI,泛指當被保險人(借款人)因身故、疾病或失業時,其保險金將用於清償被保險人貸款之保險商品,常見於房貸、信貸、車貸或信用卡循環信用等場合,目的在於保障被保險人的還款能力或信用。

主動型ETF吸金魅力快速上升 能否「幫投資人賺錢」才是關鍵

主動型ETF吸金魅力快速上升!《彭博》產業研究顯示,美國目前共有4,300檔ETF在交易所掛牌,其中,主動型ETF已占51%、首度超過被動型ETF。

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

今年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讓人熟知的是「對等關稅」政策。但其實川普重返白宮後,第1個迅速簽訂的行政命令,是成立「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首要任務是加強電力生產和供應,滿足智慧產業對電力需求,而這也標誌著AI產業的競爭不單單只是高科技的對決,並已擴及到基礎建設。

今年台灣景氣上肥下瘦、外強中乾

景氣循環是總體經濟活動的波動,一個景氣循環是指許多經濟產業活動大約同時期發生谷底、復甦、繁榮、高峰,然後衰退、蕭條,又谷底的情形。這一連串的波動會周而復始,但不定期的發生,其持續期間長則10年,短則3~5年不等。也就是說,不管現在經濟景況有多好,未來總是還會有另一次的衰退出現。當身陷景氣衰退、蕭條,至谷底時,也要記得,未來一定會有復甦、繁榮和高峰的一天。

股市下跌的因應之道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2025年推動對等關稅政策為市場帶來意外衝擊,並導致美股一度在4月初由牛市反轉落入熊市。

2方法預防房地繼承詐騙

近年常處理客戶共有土地分割的案件,絕大部分是年輕世代想將繼承取得的土地變現,轉投資或另作其他使用,但案件中不時發現有未辦繼承登記的狀況,不禁想起近期浮上檯面的台版地面師事件。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