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智庫調查/台對美信任度下滑 46%不信美將助台抗中

1顆維他命賣多少?和美價差3倍 台人出國狂帶貨…降保健品關稅勢在必行

今周刊攝影組
今周刊攝影組

【撰文‧馬揚異、譚偉晟】

因應台美貿易談判,政府研議調降保健品現行30%的進口關稅,民眾有望買到更便宜的維他命。但面對未來市場競爭加劇、代工產線外移,如何幫助國內業者度過難關,成為政府的新挑戰。

一顆維他命,要價多少錢?點開美國電商與大賣場網站,一瓶銀寶善存50+女性綜合維他命,平均每顆售價新台幣3到4元;但跨海來到台灣藥妝店,一顆要價9元多,換算一瓶120錠的維他命,就差了7百多元。

保健食品已成為眾多台灣人生活必需品,據《2023食品產業年鑑》,國人一年吃掉高達1059億元的膳食補充劑,因為售價比美國貴兩到三倍,只要台灣人出國,到藥妝店「帶貨」幾乎是必備行程。

存在如此大的價差,關鍵因素之一,絕對不脫台灣對進口保健品(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課徵30%的關稅。最近7年,陸續有進口商和立委呼籲檢討,但政府都以保護國內產業為由,不曾調降稅率。

如今,這座長期向「產業發展」傾斜的天平,有望往「消費者權益」這端校正回歸。

關稅高於國際平均

保護產業犧牲全民健康權

3月底,立法院一場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的專題報告上,針對長年為人詬病的保健食品關稅,財政部長莊翠雲鬆口,正與經濟部研議分階段降稅,預計五年內將「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進口關稅稅率從30%降至20%。

但一周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衝擊遠超出預期,許多經濟學者建議台灣應調降部分不合理貨品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包括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等多名專家更直接點名,汽車和保健品關稅「一定要降」。

顯然,政府原規畫保健食品稅率5年降10個百分點,無論是調整的速度和幅度,力道都遠遠不足。

放眼全球,台灣保健品關稅30%,遠高於美國的6.4%、日本的14.6%和韓國8%。去年上任後密切關注保健品價差問題的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直指,即使關稅降到20%,還是高於國際平均。

去年底,王世堅提出《海關進口稅則》修正案,就初步將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關稅訂在八%,希望稅率對齊韓國、低於中國,並建議行政院以此為基準訂定合理的稅率。

據財政部統計,美國是台灣保健品的最大進口國,2024年占進口總值的51%,第二、第三的紐西蘭與日本,則分別占18%、12%。儘管未來降低關稅,預期會有更大量美國保健食品進入國內市場,但王世堅認為,與台灣規模相近的經濟體,都能發展出有競爭力的保健食品產業,台灣不該再以保護產業為由,犧牲全民的健康權。

聯安醫療集團執行長顏鴻順也指出,保健品不只是可有可無的營養補充品,許多醫師會依據病患需求,建議服用「疾病輔助」的保健品。像是糖尿病患後期常出現神經、視網膜病變,需補充維生素B12、銀杏、高劑量葉黃素等;進行化療的癌症病患,也經常得食用精胺酸、麩醯胺酸,減輕手腳潰爛等副作用。他不諱言,保健品長期維持高關稅,讓許多國內產業受到保障,但長遠來看,對消費者並不公平。

現階段在國際情勢推波助瀾下,調降保健食品關稅勢在必行,但如何減緩對國內業者的衝擊,需審慎的政策規畫。

面臨市場競爭

台灣業者將失去代工優勢

據經濟部資料,2022年台灣錠劑、膠囊狀保健食品的產值高達380億元,主力生產保健食品的製造商有兩百多家、員工近1萬8千人。調降關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國內品牌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

葡萄王生技財務長洪俊銘表示,目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已趨近飽和,本土產品有沒有國際競爭力,將是迎戰關稅調降的關鍵。例如,葡萄王自行研發的發酵技術、菌株菌種,相關原料在國際上較稀缺,有市場不可取代性,衝擊有限;但市面上常見的化學合成產品(如維他命C),影響就比較大。

不只市場競爭,台灣業者也擔憂失去代工優勢。

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創會理事長陳威仁指出,過去許多外國業者為避免被課高關稅,不會直接將成品銷入台灣,而是會在台設置保健食品加工產線,輸入原料後,由台灣製造廠代工做成產品,再內銷台灣、外銷鄰近國家。一旦關稅調降,台灣代工廠將失去競爭優勢,預期外國業者會將產線移至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長期做保健品原料進口代理、代工的綠茵生技總經理徐榜奎則分析,目前台灣代工生產一顆膠囊的成本,比中國、印度高出一倍以上,若產線外移,國內恐怕有上百家製造廠大受衝擊,期盼政府給予更多緩衝時間、補助輔導企業轉型。

關稅怎麼調降、如何提供業者支持方案,政府還在整合業者需求與消費者利益,進行整體規畫。經濟部產發署副署長陳佩利表示,若行政院提出的880億元產業支持方案特別預算通過,將會在既有「保健營養產業加值輔導計畫」上,進一步擴大輔導規模。

然而,若只是在現有輔導計畫加碼,難以因應衝擊,身處海嘯第一排的業者,期待有更多相應政策配套,在配合調整關稅的同時,降低經營影響。

目前談判壓力來自美國,陳威仁與徐榜奎等業者建議,政府可只對美國調降進口關稅,其他國家維持原稅率,減緩對企業的衝擊。

不過,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儘管現階段是台美一對一談判,但基於多邊貿易體制精神,當美國進口關稅調降,其他國家也會要求比照辦理。制定個別國家關稅只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國內產業仍要做好全面降關稅的準備。

至於關稅調降後,如何把關保健品輸入品質,並促成國內進口的保健品實質降價,更是民眾關切的重點。

首先,許多業者擔心降稅後會有大量中國、印度生產的廉價保健品輸入台灣,恐怕難以把關品質。徐榜奎說明,國內保健品業者不只需通過GMP驗證,更要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系統、做好原物料管控,但食藥署很難用相同標準監督進口產品,管制標準不同,不只有食安疑慮,對國內業者也不公平。

把關保健品品質

避免業者砸錢做不實廣告

食藥署目前雖有針對進口錠劑膠囊狀食品進行邊境抽驗,檢驗有無防腐劑、二氧化硫等物質,但在品質管控的標準上,難以對齊國內業者。徐榜奎認為,就算政府做不到進口產品溯源,至少要先要求產品的品質認證與國內一致。王世堅則提醒,未來若進口量大增,更應加強抽驗,杜絕劣質商品流入國內、影響國人健康。

此外,經濟部曾分析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成本結構,發現進口關稅平均只占最終產品售價約8%,反而通路成本(包括廣告行銷等)占市場價格高達55%,相當於民眾買保健食品,有一半是在買業者的行銷成本。

綜觀歷年食藥署公布的「十大違規食藥廣告產品名單」,榜上多是保健食品廣告誇大不實、宣稱有醫療效能。王世堅建議,調降關稅之外,政府應該加強管理業者行銷砸錢做不實廣告的亂象。

一場關稅大戰,迫使政府正視保健品進口關稅過高的現狀,有望降低民眾購買成本。如何在降關稅之際,減緩對國內業者的衝擊,需要政府加速溝通,端出更細緻的規畫。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79期)

延伸閱讀》

他股災砸1億大買台積電(2330)、手握300多張「一張不賣放到2030年」:股價衝上2千元,5年後你會後悔買太少

0056配1.07元準備除息!若台股再暴跌能抄底?施昇輝:用天價42.77元算殖利率「答案很清楚」

比會考更硬的挑戰!三名國中生,從紅樹林找出「耐鹽菌」赴美出戰國際科展

延伸閱讀

郭智輝6點起床吃苦說 王世堅:我4點半起床這不叫吃苦

【重磅快評】綠營爆共諜 沈伯洋和王世堅要先打一架?

王世堅稱反共才被滲透 蔣萬安酸:所以共諜越多越愛台灣?

王世堅勸柯建銘:不能不同意見就說是共匪 適可而止

相關新聞

台積電Q1財報超乎預期 為何漲不動?外資降目標價不降評的理由:短線雜音、長線隱憂

台積電在近期法說會中,再度繳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前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認為,台積電今年營運可望達標,而關稅問題因台積電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盼能降低衝擊,長線投資人可續抱。

1顆維他命賣多少?和美價差3倍 台人出國狂帶貨…降保健品關稅勢在必行

因應台美貿易談判,政府研議調降保健品現行30%的進口關稅,民眾有望買到更便宜的維他命。但面對未來市場競爭加劇、代工產線外移,如何幫助國內業者度過難關,成為政府的新挑戰。

問題不在關稅!是美國人「這習慣」太糟…川普亂砍後座力大「一戰二戰為此引爆」

近90歲高齡、過去有「國民黨大掌櫃」之稱的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近日在節目《數字台灣》中,接受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的專訪,談到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關稅戰,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衝擊,直指:「這是非常不智之舉」,並強調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關鍵不在於關稅,而在於「美國人儲蓄率太低」。

關稅衝擊爆搶運潮 航運股將噴出?一張表看15檔受惠股:榮景背後藏1隱憂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暫緩實施90天,加上半導體暫時仍豁免,原本觀望的客戶紛紛提前拉貨,多家台廠第二季營收可望表現亮眼;但這樣的「榮景」有什麼風險?又有哪些台廠受惠?

當兵讀500本財經書 醫師跨界學理財!打造自己的理財系統 牢記5要素

投資前先衡量風險,是面對市場不二法則。理財作家小吳醫師認為,投資不能靠運氣,而是靠系統和風險管理,他提出「投資系統5要素」,幫助投資人建立投資紀律性。

台積電美國廠虧損、就拿中國大賺比…謝金河:是認知作戰「看站什麼角度解讀」

同樣的數字,看你站在什麼角度解讀! 這兩天媒體上出現顯著的字眼,上面寫著:台積電美國廠去年虧損143億元,南京廠大賺260億元!這是是台積電寄交給股東的年報上公開揭露的數字,但不同立場的媒體就挑出「有用的數字」,拿亞利桑那廠和南京廠來對比,形成的美國廠大賠,中國南京廠大賺的景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