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放棄製造、走無廠模式?分析師解析可能出現的漣漪效應

英特爾近日公布財報時表示,仍致力於開發下一代14A晶片製程,這將接續現行的18A與18A-P製程,而18A將成為未來至少三代產品的基礎。
不過,英特爾坦言,如果找不到「大客戶」採用14A製程,或產品開發進度達不到客戶要求的重要里程碑,那麼繼續投入資源研發14A和更先進製程,可能不划算。
華爾街券商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撰寫報告指出,如果英特爾最終放棄開發後續製程,可能代表示,它會走向無晶圓廠模式,只設計晶片,交其他晶圓代工廠生產。
這對半導體設備業將是一大打擊。伯恩斯坦估算,英特爾在邏輯晶片製造設備支出中占比約20%至25%,在整體半導體設備支出中也占10%至15%。
特別是生產極紫外光(EUV)設備的廠商將首當其衝。像日本的Lasertec與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對英特爾曝險最高,Lasertec約有40%的未交貨訂單來自英特爾,ASML的EUV營收也有15%至20%仰賴英特爾。
英特爾原本被視為最可能率先導入高數值孔徑(High-NA)EUV設備的客戶,若不再持續推進先進製程,這類設備的普及時程可能會延後至台積電預計2030年量產的A10製程。
長期而言,雖然台積電或其他晶圓廠可能填補英特爾退出留下的資本支出缺口,但因為台積電在資本支出與產能運用上效率更高,設備供應商的市場規模預計仍將受到壓縮。
另一方面,若英特爾退出晶圓製造,部分供應商可能受益。伯恩斯坦指出,日本的HOYA為台積電唯一EUV光罩基板供應商,若英特爾不再生產晶片,它原本的供應商AGC恐流失市占,HOYA市占率則有機會從目前的70%擴大至100%。
伯恩斯坦還認為,英特爾若退出晶圓製造,最大贏家將是台積電;三星電子也可能從中受惠,成為客戶在台積電之外的另一選擇。
儘管英特爾尚未明確交代14A的後續規劃,伯恩斯坦指出,「若缺乏外部大量訂單,14A不具經濟效益」的說法合情合理。但公開坦承技術與商業上的困難,也可能讓潛在大客戶質疑英特爾的執行決心,進而影響拉單能力。
在股價上,如果英特爾轉型為無廠晶片設計公司,理論上有助股價上漲。但如果僅放棄14A,專注18A,不但18A仍需繼續燒錢,改由外部代工也可能侵蝕毛利率,等於「兩頭不討好」。所以伯恩斯坦分析師表示,考量英特爾未來走向充滿變數,現階段他們寧願將資金改投其他標的,不推薦買這支股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