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寫作業被打0分!她上傳93分鐘錄影自證清白「我真沒用AI」

摘要
調查顯示,美國有1/4青少年會在寫作業過程中使用ChatGPT,這會對學習造成什麼後遺症?
「0分?」休士頓大學學生伯瑞爾(Leigh Burrell)看著自己的作業成績感到不可思議,這項用了整整兩天精心撰寫的作業,只因被教授懷疑使用AI而被打了0分。她不得不提交15頁的PDF截圖和93分鐘的螢幕錄影來自證清白。
波士頓東北大學的普爾弗斯也有同樣的擔心。他曾經對自己的寫作能力非常自豪,但現在,他在交出所有作業前,都會使用AI檢測工具先檢查,以確保自己不會被誤判。「這有點煩,但就是2025年的日常。」他說。
老師成「寫作警察」
隨著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有26%的美國青少年表示,他們會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使用ChatGPT,此比例是前一年的2倍。
然而,AI檢測工具的準確率讓守規矩的學生陷入恐慌。美國馬里蘭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上述工具平均有6.8%的誤判率。寫作輔助工具Grammarly的教育主管麥克斯韋爾(Jenny Maxwell)說:「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寫作警察狀態』。學生們不僅要寫完作業,還要證明作業真的是自己做的。」Undetectable AI的聯合創始人萊奧斯(Devan Leos)更指出了這種現象的荒謬之處,有時候,學生只因學習了「更正式」的寫作方式就被懷疑靠AI寫。
對此,部分學校已開始停用AI檢測工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學中心執行主任柯恩(Jenae Cohn)解釋:「雖然我們理解AI檢測可能會讓部分的老師感到安心,但我們注意到過度依賴科技可能會傷害師生關係。」
過度使用AI的學習後遺症
許多老師、專家希望學生與AI保持距離的擔憂也是其來有自。因為過度依賴AI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學習後遺症。
首先,是學術誠信的問題,AI生成的內容模糊了作者身份的界限。
然而,AI檢測工具的準確率讓守規矩的學生陷入恐慌。美國馬里蘭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上述工具平均有6.8%的誤判率。寫作輔助工具Grammarly的教育主管麥克斯韋爾(Jenny Maxwell)說:「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寫作警察狀態』。學生們不僅要寫完作業,還要證明作業真的是自己做的。」Undetectable AI的聯合創始人萊奧斯(Devan Leos)更指出了這種現象的荒謬之處,有時候,學生只因學習了「更正式」的寫作方式就被懷疑靠AI寫。
對此,部分學校已開始停用AI檢測工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學中心執行主任柯恩(Jenae Cohn)解釋:「雖然我們理解AI檢測可能會讓部分的老師感到安心,但我們注意到過度依賴科技可能會傷害師生關係。」
過度使用AI的學習後遺症
許多老師、專家希望學生與AI保持距離的擔憂也是其來有自。因為過度依賴AI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學習後遺症。
首先,是學術誠信的問題,AI生成的內容模糊了作者身份的界限。
第二,AI聊天機器人會出現幻覺,對資訊的正確性與品質也不穩定,而這些不正確或誤導性的答案,可能會對學習成果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過度依賴AI可能會阻礙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他們習慣性地尋求即時答案,而非真正理解內容。換句話說,當我們過度依賴AI處理日常思考任務時,我們可能正在弱化自己最寶貴的「認知」肌肉,因為我們剝奪了自己練習判斷力和加強認知能力的寶貴機會。
但情況並非完全悲觀,因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AI詠唱師」,也需要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例如一個化學老師在生成實驗圖解說明時,他需要基於自己的知識,發覺圖片中缺少了什麼關鍵,通過修改提示詞,獲得更好的成品。
無腦使用AI的時刻,最傷思考力
研究發現,人們使用AI工具時,批判性思考的程度,往往取決於使用者對AI工具的信任程度和任務的重要性。當使用者認為任務次要或風險較低時,他們傾向於接受AI的輸出而不加質疑。例如,撰寫社交媒體貼文或會議記錄摘要時,他們本來較少運用批判性思考。
但如果這成為常態,將可能導致一個危險的循環:批判性思考能力因缺乏日常練習而衰退,當真正需要這些能力時(如高風險決策),使用者可能已經失去了這種思考習慣。
面對這些挑戰,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更有效的教學和評估方式。有教師採用「口頭詢問」策略,要求學生解釋論文中使用的特定詞彙或論點;有的大學申請顧問,則要求學生在共享的Google文檔中撰寫文章,以便透過版本歷史查證寫作過程。
隨著網路上AI生成內容的激增,人類寫作和AI寫作之間的界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模糊——「機器模仿生活,而生活也將模仿機器」。也許,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該是杜絕AI的使用,而是教導學生如何明智地與之共處:知道何時依賴它,何時質疑它,以及如何將它作為思考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WSJ、Microsoft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