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周2鋒面暴雨來襲 吳德榮:北台慎防瞬間強降雨

六都施政大體檢/道安篇…車禍死亡人數 高雄最嚴峻挑戰

2026選戰在即,近幾年地方首長施政是否讓民眾有感,聯合報透過數據,檢視6都首長各項政策承諾與施政具體成果。在交通安全部分,高雄近年車禍死傷數雖降,死亡人數仍居6都之冠,台中事故件數為6都第一,新北事故數量也上升,至於台北、桃園,近3年事故件數、受傷人數雙降,死亡人數去年卻略增,台南行人死亡數也有增加趨勢。今天起一連6天,以系列方式檢視6都市長任內作為。

交通事故每天上演,高雄挑戰最為嚴峻。市長陳其邁就任後,高雄車禍死傷數字雖下修,但據統計,近20年有19年,高雄車禍死亡人數居6都之冠,成為高雄揮之不去的另類第一。

交通局表示,高雄幅員廣大,面積是1個新北市加3個台北市,近年「30日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去年比2023年減6人,較2019年少41人。但依國際標準化比較指標,高雄每10萬人死亡率11.32人,雖低於全國的15人,仍高於其他5都。

道安會報分析肇事熱區,集中三民、鳳山、左營、苓雅、前鎮等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區。警方分析肇因,多為未保持安全距離、未注意車前狀況、倒車未依規定,及交通安全意識薄弱。

20年來,高雄A1車禍(事故發生24小時內有人死亡)死亡數,僅2011年373人降居6都第二,其餘19年都居冠。警局表示,高雄人口逾272萬、機車約203萬輛、大型車約2.5萬輛,6都最多,致車禍頻傳。且近年標線、標誌、燈號一再調整,民眾追不上規範變化,習慣成錯,輕則受罰,重則傷亡,也是A1事故居高不下原因。

議員湯詠瑜也發現,高雄車禍身亡者 , 逾8成是頭部外傷且長者居多,多數長者因習慣戴「西瓜皮」安全帽且綁帶過鬆,市府應加強力道改善。

陳其邁2020年補選上任,在市政會議多次強調「這種血淋淋的事故令人痛心,不允許、也不應該再發生」,指示局處列市政重要目標,惟成效有限。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指出,高雄為工業港都,大車進市區與汽機車、行人爭道,駕駛易有視覺死角,加上部分騎車長者反應慢,都易發生車禍。公共運輸使用率低、高齡化等結構問題,使車禍防制較其他5都困難。

「若無法強化公共運輸與道路安全管理,下猛藥都難見效。」鄭永祥建議高雄增設路口偏心左轉標線、行人專用時相、庇護島,並推廣停讓文化與行人優先觀念。A2事故(24小時後死亡或受傷)若無法有效減少,A1數據終究難降。

交通局指出,為提升人車安全,已優化58處斑馬線、改善違停與動線問題,針對高齡者增設221處行人號誌與放大型號誌,7處行人專用時相、59處行人早開時相。大型幹道設左轉車道、智慧號誌,另以AI調控,改善尖峰壅塞達15%。

交通事故 公共運輸 安全帽 死亡率 湯詠瑜 行人 車禍 陳其邁 高齡者

延伸閱讀

《大罷免探討3之1》大罷免鹿死誰手 尚須民意多方驗證

遠見調查/政治人物好感度 盧秀燕居冠 柯建銘敬陪末座

看見幸福台灣/高雄市長陳其邁 三招兌現幸福承諾

高雄6/6直飛馬祖 陳其邁:補助服役子弟1500元

相關新聞

在野聯手拚民生!推公投案、核電延役闖關

立法院本會期施政總質詢明天結束,接下來將陸續處理眾多法案,公投案、核電延役,以及因應關稅的四千一百億元特別條例等案都成焦...

許歷農逝世享壽107歲 趙少康讚他「1人堪比50萬大軍」

退役上將、退輔會前主委許歷農,昨天清晨於睡夢中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去世,享嵩壽一○七歲。退輔會與國防部稱,將協助家屬處理治喪...

六都施政大體檢/道安篇…車禍死亡人數 高雄最嚴峻挑戰

2026選戰在即,近幾年地方首長施政是否讓民眾有感,聯合報透過數據,檢視6都首長各項政策承諾與施政具體成果。在交通安全部...

星期評論/2026台南綠營內戰 國民黨勝選現契機?

民進黨2026台南市長競爭正式上檯面廝殺,立委林俊憲猛轟立委陳亭妃與國民黨結合,陳也回擊指林與藍委謝龍介較好,本命區綠營...

新聞眼/治理交通美化數據? 高雄用錯力道

高雄市貨櫃車、聯結車多,交通環境不同於其他5都,車禍死亡數長年居冠,難以擺脫。交通問題複雜難解,副市長曾祭出考績手段,市...

六都施政大體檢/道安篇…高雄工業區南北環抱 大車小車爭道風險高

工業重鎮高雄,工業區分布南北,導致市區道路大車進出頻繁,尖峰時段機車穿梭其間,險象環生,近年多起騎士遭大車輾斃事故,引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