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台灣非「首選」 面對關稅戰沒樂觀空間

美國總統川普四月二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又在四月九日宣布九十天寬限期,擬與各國展開談判;然而,快一個月的時間過去,美方至今尚未與任何一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
恐被課以重稅的國家,無不想要在期限內盡快與美國達成共識,根據財政部長貝森特的說法,美國預計先把最棘手的中國大陸放到一旁,鎖定與十五至十八個與美國經貿關係最密切的經濟體,以每周談判六國的方式循環談判,直到九十天耗盡為止。
在最優先談判的國家中,美國先是提出英國、澳洲、印度、南韓和日本;但隨著各國談判進度不一,貝森特近日更明確指出,最接近達成貿易協議架構的國家依序是印度、南韓和日本。
就有涉外人士分析,美國希望在創造貿易協議的範本;為了讓範本具備參考價值,所以皆鎖定最大型的經濟體,這也是為何與美國最親近的以色列也沒有出現在優先名單上。
台灣作為美國第七大貿易夥伴,勢必名列美國的談判規畫中,但若要說台灣是美國第一輪談判的優先對象,恐怕是過於樂觀,一來台灣與美國再親也比不上以色列親,二來台灣雖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以經濟規模來說,只排在全世界第廿二名,量級還遠遠不夠重。
現階段,美中貿易戰依然相持不下,川普還是對中國大陸抱有期待,希望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可以先拉下顏面、撥通白宮電話;美方若選在此時與台灣優先談判,不但毫無利益可言,也形同把中國大陸的下台階抽走,無疑是會得不償失。
而川普政府近來因美國第一季經濟數據不盡理想,成了眾矢之的,弄得灰頭土臉,國安團隊又出現大洗牌,民眾普遍對政府的信心開始下滑,川普政府理所當然希望在關稅政策上搶功,與重點國家達成貿易協議來扳回一城;台灣恐怕不在選項之中。
在美國詭譎的政局和殘酷的國際現實之下,台灣面對川普的關稅政策實在沒有樂觀的空間,更要為國家的關鍵產業提前思考因應對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