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川普新政下 東協的焦慮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川普重返白宮,政策明顯轉向,對東協(ASEAN)影響很大。東協是處於美、中戰略競逐核心地帶的區域組織,其成員國經濟高度依賴美、中兩國,並長期仰賴多邊合作機制維持區域穩定。川普新政重啟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與對中強硬政策,讓東協再次陷入經濟壓力與政治夾縫的情勢。
在美、中經貿對抗與地緣政治衝突下,東協地區成為跨國企業推動「中國加一」以及「近岸外包」,分散風險的首選之地,也被美國定位為重要的「信賴夥伴」。東協因此在全球供應鏈重要性大增,但對美國貿易順差也因此不斷攀升,去年東協對美貿易順差達二二七六億美元,遠高於中國大陸對美國一二二八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東協十國中,除新加坡以外,對美國均享有貿易順差。川普不能容忍東協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對美國造成新一波貿易逆差的「間接受益者」。東協由美國重要的「友善外包」經濟合作夥伴,價值理念相近的同盟關係,反而成為川普優先制裁的對象。
因此在川普「對等關稅」下,東協國家成為「重災區」,除了新加坡為百分之十的基礎稅率外,其他國家稅率都不低,被迫與美國展開實力不對等的談判。以最近與美國達成初步協議的越南及印尼為例,必須以多面向「包裹式」開放與讓步,才能換取美國在單一關稅上的有限調降,形成不對稱的交換。
另外,美國也關切東協成為「中國製造繞道」的捷徑,所以加強對東協出口的查核,導致有更多東協出口美國產品被納入懲罰性的貿易措施。雖然可以嚇阻非法的「洗產地」行為,但也影響到合法廠商的營運,更無助於東協長期吸引外資。
特別是美國一方面指責東協國家,透過轉運規避關稅;另一方面又要求東協配合美國圍堵中國,擺脫紅色供應鏈,抑制中國大陸技術超車,使得東協難以全面支持美國戰略。
川普在外交政策上亦延續「雙邊優於多邊」,高度關注東協國家是否在重要議題與美國立場一致。美國傾向與各國分別進行政治外交合作,而非透過整體東協機制推動政策調整。川普更不出席東協峰會,削弱了美國與東協整體性的互動;也導致東協國家在面對美、中競爭時,缺乏制度性力量的支持。
另外,美國在與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競爭中,東協被視為重要關鍵;但是川普在外交預算及援外計畫上持續刪減,導致美國在東協的影響力逐漸流失,而對東協投入持續不斷的中國之實力則大增。
整體而言,川普對東協政策,呈現「經濟壓力優先、戰略要求選邊、合作與援助縮減」的情況,雖然提升了短期施壓的效果,卻可能削弱美國在東協的長期影響力。而東協也必須在美國新政壓力下,面臨前所未有的制度改革與區域平衡挑戰。
(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