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金融血汗業…ETF規模是壓榨出來的?一人要賣700萬、券商與投信的「回單潛規則」曝光!

ETF熱潮背後藏著什麼?有券商基層營業員揭露「責任額黑幕」,稱自己底薪3萬,卻得扛6000萬業績,甚至自掏腰包認購ETF才能達標,金管會也證實收到超過百封檢舉信,矛頭直指中信等多家金融機構,引發社群大暴動。
原始事件整理
一名網友揭露台灣ETF與IPO制度下的「責任額亂象」:以中信券商為例,募集兩檔ETF期間僅5天,營業員每人責任額高達700萬元,居所有券商之冠。
部分銷售人員為達標,不得不自掏腰包高達數百萬元
檢舉指出,這些責任額早已偏離合理銷售激勵,變成壓力與霸凌手段,還包含券商與投信間「回單潛規則」:投信若從券商手上拿到1億元訂單,會回給7~9億元下單量,導致ETF頻繁換股、增加交易成本,最終由投資人買單。
基層透露「照三餐被問KPI」,短短5天可能被追問20次業績進度,未達標就面臨獎金歸零、羞辱與工作保障喪失等壓力,甚至造成家庭與心理狀況崩潰。
#終結IPO制度暴力
許多人震驚ETF背後的血汗真相「700萬又沒獎金,是推心酸的嗎?」、「3萬底薪,壓6000萬業績,這還不爆炸」、「金融業真的是血汗業,沒有之一」。
質疑業界手法與監管失靈「ETF這樣搞根本換湯不換藥,跟基金沒兩樣」、「投信負責行銷,結果變成投資人買單?」、「金管會、勞動部真的要出來講話了」。
這場ETF「責任額風暴」揭露的不只是單一券商制度問題,而是整個金融銷售文化的畸形進化。當投資商品變成壓力商品、業績成了壓迫工具,風險將不只止於員工,更可能外溢到無辜投資人。金管會與勞動部如何回應此番揭弊,勢必成為下一階段輿論焦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