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6月要違約?「別被媒體騙了」 專家:00687B、00679B仍有避險功能

近期,許多媒體都在報導,關於6.5兆美元的美債將在6月違約的消息,股股團隊今天想針對這個議題提出我們的分析與破解方法,我們也知道許多讀者都在擔心這個問題,但先說結論「這是一個以假亂真的假議題」,為何會這樣說?請聽股編細細拆解。
美債務真的有6.5兆這麼多嗎?
首先,近期市場盛傳一則驚人的數字,稱「6.5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將在2025年6月集中到期」。經查這一說法其實源自對2025年美國國債到期高峰的討論,就如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的數字一樣,根據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SIFMA)及財政部資料,2025年全年將有約9.2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到期需再融資,其中約70%集中在上半年。換言之,2025年前六個月累計到期規模約在6.4兆美元左右。有些媒體將這解讀為「6.5兆將在6月到期,甚至違約」,其實並不嚴謹。
尤其回首2024年,幾乎每個月份都有超過2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到期需再融資。
正確的理解是:美國在2025年將面臨龐大的再融資壓力,上半年特別是第二季有巨額國債到期。這對市場融資需求造成壓力,但並不是說6月單月美國就要拿出6.5兆美元現金一次性還債。
美國債每月兩兆能還得起嗎?
美國國債每月達到兩兆,美國政府真的能夠還得起嗎?
美國政府必須不斷進行「再融資」(借新還舊)來應對到期的國債。當舊的國債到期,需要動用資金償還投資人,此時美國政府通常透過發行新的國債籌措資金來支付到期本金。
再融資:是正常履約行為,合法籌資按時支付,不構成債務違約違約:是指債務到期時債務人無法按約定償還本金或利息
目前美國政府對國債的做法是「借新還舊,不斷滾動」,並且重視按期付息,因此並未發生真正意義上的違約。正如分析所指出的,沒有人真指望美國把累積的數十兆債務一次還清,只要美國能借新錢來還舊債、付利息,這場債券遊戲就能繼續下去。
不是真得要拿出好幾兆來還款!
從財務角度看,衡量美債可持續性的關鍵,不是債務總量與GDP的比值,而是每年需償還的本金與利息是否遠超年度財政收入。以現況而言,美國的年度利息支出與到期再融資規模合計,已接近聯邦年度財政收入,約五兆美元。
舉例來說,「每月到期2兆美元債務」並不代表政府要備妥2兆現金,而是市場需借出新的2兆來滾動償還舊債。本金以「再融資」處理,不是靠收入償還。但有兩項無法用借新還舊解決:
利息必須付現金若市場不再借款,本金需自掏腰包償還(違約風險)
因此,月度債務到期本身並非危機,真正的風險來自:
市場不再提供流動性(流動性危機、信用崩壞)利息負擔過重(利息成為最大支出)
政治僵局導致無法舉債(如債務上限問題)
這也是為何市場出現流動性問題時,財政部長或總統(川普)必須迅速介入安撫市場。流動性穩定是首要關鍵。
即便情況惡化,美國仍可透過提高稅收、削減支出、出售資產等方式應對債務壓力,且大型金融機構有義務承接國債,使真正無人借款的情況極難發生。
因此,儘管有政治僵局,國際評級機構和市場對美國長期違約的預期仍極低。2023年惠譽下調美國信用評級,主要反映對財政規劃與政治風險的憂慮,而非償債能力本身出現問題。
美國在6月須要融資多少額度?
那最後,相信許多讀者會好奇,現在到底美國六月會到期的國債額度會是多少?
上圖是團隊從財政部公開資料抓出來的紀錄,可以看到大約是1.07兆左右,上圖清楚呈現了2025年6月到期的美國國債明細。
這與媒體上充斥著6.5兆美元到期的講法是相差甚遠的,當然團隊在這邊也要提醒,基本上我們認為整體6月還是會落在2兆左右,因為以上主要是短債與特定中長債,若納入其他如通膨連動債(TIPS)、浮動利率票據(FRNs)與非市場性債務,到期總量可能更高。
美債仍是對沖系統性風險的重要資產
美國公債是由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為擔保對象,幾乎可視為無風險資產的存在,更是全球資金配置固定收益資產的基本標配,也是經濟衰退的重要避險工具,當然除此之外投資人也可以利用黃金ETF進行避險,抵禦衰退。
原文出處:美債6月要違約?媒體騙了你! 專家:這幾檔債券ETF仍有避險功能
延伸閱讀:
為何日圓(日幣)成避險貨幣?日圓避險有哪些:日幣ETF、日圓股票...
2025 必看!貿易戰之下如何避險:關稅受惠股與台股避險概念股
黃金概念股有哪些?7 檔台、美黃金概念股:特性、走勢、可以買嗎?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