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土投先發數比4號洋投少 養成問題不該再找藉口了!

中華職棒是個相當倚賴洋投的聯盟,投手戰力往往以洋投為主,土投則擔任配角。特別是在先發的部分,幾乎多數的先發工作都被交到洋投手上,甚至就算並非表現特別好的洋投,負擔的先發場次也大部分土投還要多,反映出土投養成不佳的問題。這絕對是中職球團必須好好投注心力,想辦法改進的目標之一。
翻開2025年上半季,幾乎大多數先發的工作,都由各隊洋投包辦。在先發場次在10場以上的20位投手中,本土投手僅有樂天黃子鵬、富邦黃保羅和李東洺,以及台鋼江承諺4人而已(扣除羅力條款的伍鐸)。甚至放寬到8場先發以上的25位投手,本土也只多增一位味全徐若熙,僅5人在上半季負擔了8場以上的先發。
8場先發是什麼樣的概念呢?連表現不佳的樂天洋投霸鉧德(Jonathan Bermúdez),以及台鋼4號洋投吉田一將,上半季都能主投8場先發。而整個聯盟算下去,竟然一隊平均湊不到一位先發數能和4號洋將相提並論的本土投手,顯示出目前中職各隊本土投手的戰力匱乏狀況非常嚴重。這已經不只是沒有本土王牌或前段先發的問題,而是連能夠穩定出賽的中後段輪值人選都寥寥無幾。
過去檢討中職投手養成時,常有幾個觀點一直被提及。一是2021賽季之前,中職處於「彈力球」時期,聯盟整體打高投低不利培育。另外一個常見的說法,則認為臺灣天花板高的學生都選擇旅外,讓中職先天缺乏好素材培養。雖然這兩點不無道理,不過講久了,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藉口,讓人忽略中職土投的養成確實問題。如今聯盟取消彈力球第五年了,每年都還是有旅外,或者青棒及大社強隊主力級的投手投入選秀,不少土投也是在高順位被挑中。無法從這些人才中找到超級王牌就算了,但如果連找個堪比日職戰力外水準的先發土投都難,養成方面絕對需要檢討。
以農場來說,曾有前職棒選手透露,指出有中職球隊在農場管理的編制上還是不夠完整,影響到二軍新秀培養。好比在人力方面,球團帳面上雖有安排人員進駐農場,但這些人很可能實際上還有其他球隊兼職,使得在二軍管理職務上反而分身乏術。結果使得二軍現場缺乏規劃,流於教練憑感覺的傳統作法,而不是用科學的方式合理調度,更不會去仔細規劃每一位年輕新秀,安排可能一年應該要投多少次先發、吃多少局、預估達到什麼進度後上一軍,或者針對還不到出賽階段的球員,管控體測等數值是否有達標等等,養成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精實農場養成雖然需要一些成本,但絕對不是擠不出來,而是有沒有意願,以及有沒有合適規劃的問題而已。現在中職球團不會沒有錢,光是洋投的部分,就有像是富邦力亞士(Roenis Elias)年薪50萬美金、石萬金(Spenser Watkins)合約45萬美金、勝騎士(Mario Sanchez)兩年合約破百萬美金等等高額投資。他們隨便一位的年薪,就算打個折扣,都肯定能找到相關領域的人才去盯二軍,讓球隊農場獲得更精確的管理。
當然,在這必須聲明清楚,說這些並不是要球團停止砸錢找好洋投,畢竟洋投固然還是扮演重要的戰力,多花錢不是問題。只是中職過於偏重洋投,一直都有「簽下三王牌級洋投就很有機會奪冠」的觀念在,使得洋投的重要性相對容易被注意到,檯面下的農場問題就容易被忽視。雖然二軍球員薪資不高,但加總起來還是一筆花費,不應該放著得過且過。何況三位強力洋投洋投其實也不好找,前述力亞士和石萬金本季ERA+都不到90,每年更多的是薪水高、資歷漂亮,卻因故投不出成績的選手,這也反映了培養土投戰力仍有其必要。
如今選秀會剛結束,各隊也多少挑中一些投手補強。球團每年花錢養球探、簽球員,絕對不會認為找來這麼多本土投手,結果沒辦法站穩先發輪值,只要能在一軍牛棚吃吃局數就心滿意足了。該怎麼好好培訓年輕農場,至少多找出一些能穩定吃下一軍局數的先發,光是這樣的低標,也都是各球隊還能更努力的方向。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