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選秀邊緣到千安英雄 朱育賢十年生涯滿懷感恩

【撰文・鍾亞芳】
10年生涯一步一腳印積沙成塔,味全龍朱育賢以10年時間達成千安里程碑,回顧這段棒球旅程,不論順遂或困境,總是對一切充滿感激,猶如打擊區上總帶著微笑面對各式投手不同球路,只要抱持不變初心,一定能走出似錦前程。
4月5日,朱育賢與選秀同梯王威晨並肩達陣千安里程碑,成為今年球季 開打第一波話題,兩人選秀後段輪次獲指名,以10年生涯努力不懈打出珍貴成就,回想這一路棒球旅程,朱育賢頗有感觸說道,「開始打職棒時,從沒想過可以達成千安。」
逆境中學習成長 第七輪珍珠拚職棒路
自文化大學畢業後,朱育賢在國訓中心打了1年球投身選秀,該屆為合併高中生選秀第2年,當時中職僅4隊,朱育賢約24歲,後有比自己年輕7、8歲潛力高卒生,前有林哲瑄、蔣智賢等資歷顯赫旅外好手,「那屆滿競爭,那時都在國訓練球,前面有3、4個同梯被選滿替他們開心,到了第5輪覺得可能沒有機會了,畢竟到了5輪球團隨時會停止,也做好心理準備可能不會被挑到。」第7輪順位第4的Lamigo桃猿(樂天桃猿前身)指名朱育賢,開啟「酒窩大砲」職棒生涯。
2016年桃猿首戰就獲上場機會,藍寅倫賽中傷退,朱育賢先上場守備,11局下上場打擊原有結束比賽機會,「那時就是看到黑影就開槍吧,整個人定住了,都揮了滿離譜壞球,揮了3顆就被三振。」生涯首打席不理想,隨即被下放二軍磨練,經兩周沉澱、調整後重返一軍,穩住心態從確實擊球做起,首安、連續安打場次、首轟、單場猛打賞等關卡逐步破解,為自己爭取固定先發機會。
然而表現不夠穩定、被三振率過高等問題在生涯前期不斷浮現,不如預期表現腐蝕心境,甚至遭球迷酸言酸語「電風扇」,苦尋解方未果,私下發洩情緒、夜深人靜落淚哭泣,都是曾歷經困境,時任打擊教練曾豪駒仔細觀察朱育賢打擊型態,給予不少建議方向,帶領職棒新兵尋找調整方針、建立適合打擊模式,在曾豪駒協助下,不論技術、心態,朱育賢逐漸摸索出生存之道,「剛進來就像一張白紙,前面會一直犯錯、被罵、被修正,不管是傷痛或低潮,靠教練、學長分享經驗,一次一次從中琢磨出奧妙之處,這些經驗會幫助未來遇到同樣狀況知道該如何應對。當撞到一面牆,要撞到把牆撞破,未來才能用不同心態面對,這些都要靠時間去累積、去武裝、去成長。」回顧職棒初期起伏,朱育賢心存感激坦然曾經的不完美,感恩砥礪的一切,更感謝提拔的所有貴人。
絕佳狀況靠他們 選手背後無名英雄
克服職棒初期生長痛,從每次困境中汲取養分再升級,逐漸成熟的朱育賢與Lamigo隊友打造2017~2019年三連霸王朝,尤其2019年囊括安打王、全壘打王及年度 MVP,2021年再度登上全壘打王寶座,同時高捧打點王獎盃,2023年台灣大賽7戰全勤,25打數繳出恐怖4成打擊率,扛出兩發全壘打,獲選為系列賽優秀球員,這顆選秀後段輪次入選的珍珠經過時間與經驗淬鍊,綻放耀眼光芒,與打擊區上銳利霸氣截然不同,提及這些場上成就,朱育賢謙虛又感恩將功勞歸於曾給予幫助的所有人,「不管教練、學長,甚至防護員還有訓練師,都是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最需要感謝的人,尤其防護員和訓練師,他們很容易被忽略,卻是選手背後無名英雄。」
職棒選手賽季得面對120場比賽,得虧訓練師及防護員付出,協助選手在漫長賽季維持水準以上狀態,才能在場上盡情獻技,為球隊爭取好成績,也為球迷帶來精采比賽,朱育賢2017、2018年開始接受個人訓練師及防護員幫助,球隊相關部門給予大方向,個人訓練師及防護員進一步針對個人狀況及賽季日程檢視,不同部位出現異樣感受是什麼原因導致?
三方討論選手現狀,進一步層層拆解哪些肌群或姿勢需要調整,抓出可能造成傷勢前兆,提前調整應對避免受傷,朱育賢舉例,打者不可能整季120場揮棒姿勢都一樣,若動作改變,需先檢視是受傷或疲勞導致,若是疲勞緣故,是因為賽季進行2、30場原因,還是肌力不夠?若為後者,是不是就需要加強肌力、找回正常揮棒模式,「畢竟這個範疇我們不是專業,一定要有專業評估、治療,才能最短時間回到職場,讓我們能健康面對120場比賽。防護跟訓練真的很重要,我們上場打了安打,大家只會覺得球員很厲害,但其實沒有這些人默默付出,選手很難一整年維持好狀況,這兩項專業應該要被更重視。」
健康是球員穩定出賽基本條件,也是朱育賢認為要達成千安里程碑最重要基石,生涯中難免遭遇傷勢中斷出賽,療傷過程中反思受傷原因並加以修正,也能更了解自己身體,讓無可避免的傷痛更有意義,從危機中創造加分價值。
全文未完,更多內容「跳脫舒適圈 重燃不服輸拚勁」請參閱最新一期《職業棒球雜誌》(第518期)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