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川普對日談判策略對台灣的啟示

美國川普總統以商人背景與交易導向思維,對日本的談判展現其極限施壓外交策略,亦可稱為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充滿江湖術士的調性,最終促使日本在農產品與汽車市場上讓步,儘管包裝為「雙贏」,實質上是川普以懲罰性關稅威脅為核心的心理戰主導的不對等交易。
川普策略核心是設立極高談判門檻。他曾揚言對日本進口汽車課徵25%關稅,對日本構成強大心理壓力,接著在農產品市場開放上釋出有限讓利,如高價酒類與水果降低關稅進口,讓日本接受不對等協議。此外,川普強調單邊主義,並將施壓聚焦於能對美國農民與工人選民產生直接利益的領域,確保在國內獲得支持。
從實質面看,日本在農業與汽車領域的讓步將帶來中長期壓力。尤其農業,地方與小型農戶將遭遇美國低價農產品衝擊;汽車產業雖未立即受損,但被列為談判籌碼,增添政策風險與不確定性。但因日方在農產品方面已準備多時,且日本人不喜歡開美國車,故市場反應短期樂觀,日股在談判日大漲1500點,反映投資人對「避開最壞情況」的正面解讀,短期減緩貿易戰衝擊,中長期則因讓步代價高昂、結構性壓力未解,對日本產業競爭力不利。
台灣同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若遭遇類似極限施壓策略,應審慎評估不同關稅層級下的應對選擇。若美方高開低走、最終僅課10–20%,台灣表面取得減稅「戰果」,但若以農業、資通訊或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作交換,實為被迫讓步,對產業自主性與政策空間將造成嚴重侵蝕。
反之,若關稅介於20–30%之間,乃屬典型極限施壓,若台灣選擇有限開放以穩住出口,短期雖可避險,卻將引發產業反彈與社會壓力。國產企業外移恐加劇,內需失衡、就業流失問題將浮現。
若關稅超過30%以上,此為實質貿易戰。若台灣選擇守住底線、不讓出核心產業,雖短期出口受創,卻有機會反推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例如轉向東協、印度市場,並強化本地供應鏈與內需韌性。
總之,川普經常虛張聲勢、設定極端威脅,如課徵50%關稅與退出WTO,製造災難性預期,迫使對手在高壓下讓步。他亦擅長透過社群媒體釋放模糊訊號,擾亂市場與談判對手判斷。川普在與中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等國的談判中皆使用類似操作,雖手法強硬具爭議,但在鞏固政治支持與快速達成協議方面效果顯著。
川普式談判對任何國家而言,挑戰的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是心理素質與戰略耐性。台灣應提早建構應變機制,包括產業補償、危機溝通與多邊協調能力。同時應強化自身談判話語權與經濟安全網,以免陷入「看似雙贏、實則犧牲」的陷阱,在國際壓力下仍能堅守核心利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