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的練習》:愛不是發明,愛是一種發現…當關係瓦解,我們才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

作者:張澄央(諮商心理師)
當我在諮商室裡遇見那些因愛受困受挫的靈魂講述一段關係的變化。從初相識的怦然心動,相信眼前這個人是拯救自己缺陷的萬靈丹;再到生活褪去粉紅濾鏡,一幕幕撕扯情感的激烈爭執不斷在關係中重現那些偏執、懷疑與猜忌;曲終人散時,終於坦承對對方懷抱錯誤的期待,也錯估自己的定位與能耐。
最後發現,愛是那些很小很小的事情,不愛也是。
挪威導演莉莉亞 ‧ 英戈爾夫斯多蒂爾(Lilja Ingolfsdottir)以細膩樸實的鏡頭語言,在《關於愛的練習》(Loveable)呈現一段美好婚姻崩塌於現實生活的擠兌,直到關係裡的愛與耐心枯竭,以及一位女性在情感凋零之際,重新認識自我、練習愛的表達、練習放手,在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歷程中蛻變。
練習對自己說:我愛你。
主角瑪麗亞(Maria)身為一名母親、妻子與職場工作者,活在眾多角色與期待裡,將自我價值寄託在「被需要」、「被愛」之上,合理化關係中的不對等,而當關係逐漸產生裂縫、內在的相對剝奪感無法忽視,心中壓抑已久的混亂、失落、矛盾與憤怒頃刻爆發,令她不自覺在關係中動用這些「武器」迫使對方感到羞愧,爾後又萌生悔意沮喪的求和,呈現自我失衡狀態。
另一名主角西格蒙(Sigmund)作為婚姻誓詞中無法實現「永恆」、「共患難」的背叛者,卻更誠實的面對情感中親密感的瓦解,體現關係裡情感疲乏與無效溝通循環的無奈,促使彼此看清這段關係已然失去連結,終將消磨愛的本質。
不管是瑪麗亞(Maria)或是西格蒙(Sigmund)踏進諮商室,我通常都會告訴他們:在愛裡感覺到混亂是正常的,因為從來沒有一門學科教我們如何去愛。我們有時候受傷、有時候傷人,不會因為談過幾場感情就變成戀愛達人或者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但是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在愛裡成長,也在愛裡回看自己、理解自己。允許自己在經歷情緒風暴後沉澱,並練習對自己表達愛與自我疼惜,明白「放手」不是放棄關係,更為「成全」關係。
每段關係,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它會映照出我們的脆弱與不完美。當我們擁抱那些不堪,就是向內長出穩定自我的開始。最終對愛有了新的詮釋:愛不只是執著關係中的永恆,而是一場深刻自我圓滿的練習。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關於愛的練習》:愛不是發明,愛是一種發現。」,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三颱鼎立!「路徑天女散花」避開台灣 專家提醒:天氣仍不穩
▪️今年首次3颱並存 范斯高外圍環流衝擊北、宜 明天輪到中南部
▪️范斯高、竹節草有「藤原效應」 吳德榮:今明雙颱環伺 下周中南部多雨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