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今年首颱有譜?鄭明典分析颱風生成機率

黃仁勳示警中國AI實力不落後!籲川普改變晶片出口 稱華為「難對付」

女青年大隊/一場爭議體檢 揭軍方控制隊員婚姻與身體

政府承攬人力大增 假「派遣歸零」真添亂

全國各機關承攬人力恐逾十萬人,勞動權益比派遣更沒保障。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記者林澔一/攝影
全國各機關承攬人力恐逾十萬人,勞動權益比派遣更沒保障。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記者林澔一/攝影

賴清德總統二○一八年擔任行政院長曾喊出政府機關「派遣歸零」,最後卻演變為承攬人力節節升高,擴充成長百分之廿二,截至去年底,僅行政院所屬機關勞務承攬派駐人數就超過五點三萬人,全國各機關累計恐逾十萬人。

相較於派遣人力,承攬人員的勞動權益更差,勞團批評派遣轉承攬,換湯不換藥,且承攬比派遣更沒保障,政府還能卸責。

「勞務承攬」指的是各機關與承攬人約定,由承攬人為機關完成工作,機關再給付報酬;派遣則是機關與派遣廠商約定,由廠商指派其所僱用勞工至機關工作。兩者最大差別就是政府機關能不能直接指揮監督勞工。

人事總處統計,自喊出「派遣歸零」口號的二○一八年,一直到去年,行政院所屬機關運用勞務承攬派駐人數從四萬三六二二人,增至五萬三二二三人。政府部門的承攬大戶,第一名是交通部,多達一萬二二七五人,第二名經濟部八○七六人,第三名是退輔會七九五七人。勞動部位居第六名,總計運用二五五一名承攬人力,人數在各部會中雖然不算多,增幅卻高達百分之卅九。

承攬廠商落跑 勞工領不到薪水

承攬亂象不勝枚舉,前年爆出四家承攬廠商捲款潛逃,殃及台電、北市府、經濟部、環境部農業部等近三百名承攬勞工領不到薪水;無獨有偶,近來台北捷運外包清潔人員集體控訴,北捷勞務採購契約未納入「特休年資併計」條款,導致在北捷服務十多年的清潔人員,隨著每幾年更換一次廠商,特休假被迫歸零。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表示,當初為解決派遣剝削問題,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宣布兩年內派遣歸零,各機關也雷厲風行,但實際上只是將派遣改為廠商承攬,更惡劣甚至改為自然人承攬,一旦變承攬,連勞基法的保護都沒了,如果是派遣,機關至少還要管人,現在變成只管契約,如何保障承攬人員的勞動權益。

工會:問題往下壓 政府可卸責?

她批評,就像是把勞動派遣這顆原子彈分散成小炸彈,由各機關自行解決,只是把問題往下壓,也讓問題變得更糟,試問賴總統「派遣歸零政策難道是想讓更多勞工不受勞基法保障、受廠商剝削,政府還可以推卸責任嗎?」

「就是換個名目而已」台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顧問鄭中睿也說,派遣歸零根本沒有解決公部門濫用委外人力狀況,歸根究底,當政府業務持續擴張,正式員額卻鎖死,機關運用的非典人力勢必得增加,行政院遲早都要面對這問題。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提醒,有可能涉及「假承攬、真僱傭」、「假承攬、真派遣」,勞動部應專案勞檢去查。

交通部 勞動部 台北捷運 台電 派遣人力 環境部 行政院 賴清德 農業部 退輔會

延伸閱讀

南韓大邱野火復燃!當局發布國家動員令 投入夜間灌救工作

黃牛票罪證難查 桃園去年2百多件檢舉僅解決41件

醫院「一床難求」?台南議員曝喬病床喬到人都走了還沒等到

立委民團籲教育部與勞動部合力 制定勞動教育促進法

相關新聞

營造業去年83人墜落亡 「將勞工送死神身邊」

勞動部將去年訂為「營造業墜落打擊年」,目標營造業墜落死亡人數降至六十八人以下,最後卻仍有八十三人喪生。

整理包/五一勞工大遊行今登場 估5千勞工凱道發出怒吼 6大QA一次看

賴清德總統就任將滿一年,今天是5月1日勞動節,由數十個工會及NGO團體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天下午展開「五一勞工大遊行...

台灣勞工亞洲第2累 一圖看各國全年總工時、休假天數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勞權議題再度引發關注,我國工時排名亞洲第2,2022年每年工時2005小時,2024年更是高達2030小時。

勞動部修職安法 增防霸凌專章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勞動部將赴行政院會報告「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展望,亮點之一增設防治職場霸凌專章,包括明確職場霸凌定義,...

去年新鮮人起薪中位數 大專3.3萬 研究所4.9萬

勞動部昨公布「二○二四年初任人員薪資統計結果」,去年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平均薪資三點七萬元,年增百分之六點四,其中大學畢業生...

政府承攬人力大增 假「派遣歸零」真添亂

賴清德總統二○一八年擔任行政院長曾喊出政府機關「派遣歸零」,最後卻演變為承攬人力節節升高,擴充成長百分之廿二,截至去年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