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父」辛頓:AI時代除水電工 這個工作也可以考慮

「AI教父」辛頓 (Geoffrey Hinton)日前受訪時曾表示,重複、枯燥的腦力勞動將優先被人工智慧(AI)取代,因此他認為,現在一個不錯的選擇是去當水電工。除了水電工外呢?辛頓接受陸媒訪問時說,寫電視節目劇本也行。
「我認為要做到和人類一樣好,還需要一段時間。有些電視節目,可能五年內就能寫出不錯的劇本。但對於那些真正有深度、有趣的電視節目劇本,我覺得可能還需要更久的時間。」
辛頓是著名的AI研究者,尤其以其在深度學習領域的貢獻而聞名。辛頓曾於2018年獲得圖靈獎,目前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2024年以「通過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辛頓近日首度訪問中國,出席由大陸官方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據新華社報導,辛頓26日在WAIC發表演講時指出,回顧過去60年AI發展歷程中的兩種模式,一種是邏輯型,認為智能的本質是推理,以規則操縱符號表達即可實現;另一種以生物為基礎,認為智能的關鍵在於神經網絡的連接。
辛頓表示,根據符號AI理論,句子可轉化為精確的邏輯表達式,但他認為實際上人們不是這樣理解句子。他以樂高積木為喻,闡釋詞語的動態組合。
「用樂高積木可搭建出任何形狀,其組合維度可達上千種,這本質是一種建模,語言也是如此。」辛頓說,每塊積木就是一個詞,雖然有成千上萬個形狀各異的詞語,但每個形狀都有一定靈活性,能夠根據上下文進行變形,與其他詞語契合。
每個詞都有許多形狀奇特的「手」,需要與其他詞語「握手」才能組合。所以,語言理解更接近於蛋白質折疊的立體構象過程,而非簡單的邏輯符號轉換。
辛頓說,電腦科學有軟硬之分,即便硬體毀滅,軟體中的知識永存,且分享方便。而人類知識傳播效率低,如通過講話每秒最多傳遞約100比特(bit)的信息。若能源便宜,電腦運算的優勢更明顯。
「這引發我的深切憂慮。人類已習慣作為頂級智慧存在,很難想像被更高級智慧主導。就像飼養小老虎作為寵物,我們必須確保其長大後不會反噬。」
辛頓說,AI在醫療、教育、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價值不可替代,單方面禁用AI不現實,建議各國自主開發AI技術,但共享「保持AI良性」的研究成果。
他指出,訓練超級AI時,如何能讓它既擁有超凡智慧,又甘於輔助人類,這是值得全球通力合作的重大議題。
會後在接受上海《第一財經》採訪被問及,除水電工,還有哪些腦力勞動不會被AI取代時,辛頓笑著回答:「比如寫電視節目劇本這件事」。
辛頓今年6月中接受播客《The Diary Of A CEO》專訪時表示,工業時代技術革命(如ATM)無法與AI革命相提並論,因為前者替代的是體力勞動,而AI替代的是認知勞動。
辛頓以其侄女的工作為例稱,他侄女處理一封投訴信因有AI的輔助,從過去的25分鐘驟降為5分鐘,這代表一個人可以完成過去五個人的工作。他預期,未來「一個人+AI助手」的組合將能完成原本需要10個人的工作,其中律師助理、客服中心之類的工作最危險。
辛頓當時還說,「現在一個不錯的選擇是去做水電工」,這類藍領工作被AI取代的風險比較小。
辛頓並稱,在公平分配的社會中,如果生產力大幅提升,每個人都應該過得更好。但如果能用AI取代很多人,那麼被取代的人將過得更糟,而能提供AI以及使用AI的公司會過得更好,這將擴大貧富差距。
因此對於「AI能將創造新就業」的論點,辛頓表示懷疑。他認為,一旦AI足以完成大多數腦力工作時,人類能做的事情將所剩無幾,「你必須具備極高技能才能從事AI無法勝任的工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