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英語教材吹中國風 三星堆文物、抓周都列入

中國政策性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再往下推進至了中小學英語課本裡,貼春聯、掛燈籠等民俗和青銅立人像、神樹等考古發現等主題納入,「中國風」與英語教學的融合已成為中國英語教育領域新趨勢。教育部表示,過去的外語教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嚴重缺失,這場教材變革目的在以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和話語體系跟他們講好中國故事。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近日有多位網民曬出新版中小學英語教材課文,展示其中新增的北京四合院、風箏、端午節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並感嘆「給孩子們從小培養文化自信」。
網民曬出的篇目並非個例。在新版英語教材中,處處可見「中國風」:單元開篇頁以喜氣洋洋貼春聯、掛燈籠的插畫來解釋「family」(家庭)概念;教家庭成員單詞的小板塊,爺爺奶奶穿著唐裝,給一歲的小妹妹舉行抓周儀式;閱讀語篇中,用兒童化語言去介紹古蜀文明的青銅立人像、神樹等考古發現等等,都是精心設計的文化元素。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外語教材,包括英語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嚴重缺失」,教育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洪丹表示,現在,高中教材和義教教材也大量增加了中華文化的內容。
「黨和國家要求各學科所有的老師都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要重點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那麽英語這一科,我認為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的。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我們首先得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和話語體系來跟他們講好中國故事。」他表示。
董洪丹認為,這場教材變革背後,離不開層層推進的制度設計。從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要求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到202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類學科和教材。政策始終牽引著新版英語教材「中國風」改革的航向。
「當今中國要培養的人才不僅要精通中華文化,也要通曉世界文化。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就必須普及外語,並努力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教育部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組原組長、中小學英語教材主編劉道義表示,新版英語教材在文化元素融入上實現多重突破。隨著年級升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逐步深化,層層遞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自信與文化擔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