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新四輕計畫 民團籲政策引導產能合理化

石化業陷入全球長期產能過剩危機,推估在能源、原料成本不具利益的區域恐面臨關廠,台灣作為一次性塑膠原料出口大國,行政院卻「逆勢」在去年五月核定一千億元的中油第四輕油煉解廠更新計畫,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張參照韓國經驗,由政策引導石化產業進行產能合理化。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昨發表全球與台灣石化塑膠原料產能過剩,及全球石化「產能合理化」趨勢政策報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表示,預估到二○二六年將出現第一波的永久性關廠潮,並持續至二○三○年,歐洲、東北亞(不包括中國)規模小且老舊的石化廠有可能關廠。
南韓政府去年砸廿六億美金(約七百多億台幣)提出鼓勵石化業重組的支持計畫,鼓勵自願重組、關閉設施、出售資產、提高效率收購等,引導廠商進行產能合理化。
許博任說,但台灣還要投資一千億新增一百萬噸的乙烯年產能,等同把中油跟石化業的轉型救命錢丟到水裡。他認為,新四輕更新計畫匡列的一千億,應改以乙烯年產能「四百萬噸減N」為前提,以鼓勵石化業進行產能合理化的整併等調整,以及加速設備更新改善、氣候轉型投資,與因應公正轉型作為主要政策方向。
「擺脫塑膠束縛」全球政策顧問Christine Semee Rhee則分享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度。她說,談判進入如何監理上游生產的範疇,這是協商最棘手部分,也因主席文件目前未包含範疇相關條文,為八月在瑞士舉辦的第五輪談判第二階段埋下隱憂。許博任則說,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已進入減塑治理的減產深水區,台灣仍停留在著重使用端,關注多在限塑、回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