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智庫調查/台對美信任度下滑 46%不信美將助台抗中

【重磅快評】預言下午有大地震,真的嗎?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海嘯襲擊畫面超驚悚。資料照/法新社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海嘯襲擊畫面超驚悚。資料照/法新社

最近日本進入地震熱季的說法頗多,北海道津輕海峽、東京大地震、南海海槽、琉球海溝等處都有將發生強震的說法,這些說詞有些是靈媒預言,有些則是日本政府氣象當局正式發布,看得出科學斧鑿,甚至預言發生的時間,月日後的時、分都具體指出,甚至預言今天日本時間下午2時58分東京會強震;這些預言台灣聽聽沒感覺,日本則是人心惶惶。

日本的地震研究儘管還談不上精確,但確實科學性增加中;從以往「災後復原」進步到「災前重建」,這個新詞台灣人會覺得莫名其妙,地震還沒發生,哪來的重建?但日本面地震確實把應對準備拉前到預作防範,最近談得較多的是去年元旦下午裡日本能登半島芮氏規模7.6強震,日本把能登強震整理出應對方法,針對能登半島的地質、公共設施等尋求改善,目的是能登若再發地震,務必抵抗的能力要盡可能加強。

或許國人要問日本地震關台灣什麼事?其實還真扯得上關連。以去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芮氏規模7.1強震來看,這起地震是濱太平洋表日本的南海海槽板塊錯動引起,南海板塊往南擠壓到琉球海溝,一路將能量往南直抵花蓮陸地;這起花東地震幾乎全台有感,災情不輕。

地球的板塊排列相互擠壓、錯動,台灣西側是歐亞大陸板塊,東側是太平洋板塊;板塊不是靜止狀態,無時無刻都在下插上擠;過去對地球瞭解有限,在增強科學素養後,過去無可預測的地震跡象,現在的掌握也有進步;例如板塊擠壓時可以觀察到應力變化,微弱時發現不到,但過了臨界點時自然會有警覺。對天災的應對也從災後復原,進步到災前重建。

這些地球科學的知識其實對地震瞭解只是皮毛。3月底震源在緬甸實皆省的強震,一千公里外的泰國曼谷也震得厲害,大樓倒了多棟;一千公里是地表觀察到的地裂,事實上地裂程度遠甚於此,想預防、預測,難度高到難以想像;創造出災前重建的新名詞,只能說找到方向,若離瞭解問題核心,還差得遠。

地震 強震 日本 板塊

延伸閱讀

與美第二輪貿易談判前夕…日本啟動緊急經濟方案 先行應對關稅衝擊

日本2023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 連續2年減少

土耳其近海強震撼動伊斯坦堡 逾百人從高處躍下受傷

土耳其6.2強震!美女主播「緊抓桌子」畫面瘋傳 身分曝光獲全網讚

相關新聞

台對美信任下滑 川普執政哪些部分讓人憂心?一圖看懂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25日刊登題為「川普如何影響台灣與南韓大眾之對美國態度」評論,比對2024年7月和2025年2至4月的調查結果,美韓與美台關係前景均呈現黯淡景象,其中民進黨的支持者,信任美國的比率較2024年調查時下降14個百分點。

搶救生育3/先生罹癌冷靜凍精 夫妻正向抗癌迎接新生

「先生罹癌後,主動想到化療會影響生育,主動向醫師詢問凍精,如今兩人將迎接新的生命。」37歲李小姐與先生交往8、9年,於2...

健康台灣論壇 專家聚焦可避免死亡、重症中心替代醫中

2025年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今天在台北榮總登場,健康台灣副召集人陳志鴻指出,台灣10年來「可避免死亡人數」,雖然顯著下降,...

首波梅雨將至?鄭明典說明特徵:颱風外顯著豪雨災害期

每年5到6月是台灣的梅雨季,首波梅雨鋒面何時來,不少人很關切。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沛滕上午表示,5到6月是梅雨季,影響的鋒面就是梅雨鋒面,目前預估下周日之後可能會有梅雨鋒面在台灣北邊生成,但是否會對台灣有明顯影響,仍待觀察。中央氣象局前局長鄭明典今天在臉書說明梅雨特徵,指出颱風之外的顯著豪雨災害,幾乎都發生在梅雨季。

照片看歷史/1963年陳誠喊話:反攻復國大業一定成功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於27日上午舉行綜合研究組第17次會議,由兼任主委陳副總統親臨主持,出席該會者有副主委張知本、曾寶蓀、于斌,秘書長朱懷冰,副秘書長黃雪、張銑與各組召集人及專家共180餘人。副總統陳誠在會中促請全體委員把握時機,貢獻智慧,期以設計工作配合反攻復國行動,並就當前國際局勢及訪問越菲感想提出報告。

40萬人送別教宗 圖解方濟各喪禮 從簡打破2傳統

梵蒂岡26日表示,共約40萬人參加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喪禮。樞機團團長雷伊在殯葬彌撒中說,方濟各是一位走入群眾、並向所有人敞...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