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要我住嘉義》七年級台北女子南漂…宮廟全新打開方式

從小在水泥叢林般的永和成長,對於廟宇的記憶,大概是跟著母親穿梭裊裊香煙之間開始的。
有如街角守護神般的土地公,總是笑臉盈盈地喜愛食甜;典雅端莊的媽祖婆,身旁跟著兩名忠心隨從,一名張大雙眼望向遠方,另一名手靠耳旁遠聽四方。面臨重要大考前,以准考證參拜文昌帝君是必要,佩掛護身符搭配加持過的筆有如神助;當身體孱弱不順時,和保生大帝大道公說說話、給契爸關聖帝君摸摸頭,身心也跟著安定了許多。
隨著年歲日漸增長,更因為學習書畫創作與研讀美術史料,我與廟宇的關係,從拿香拜拜燒金紙的基本流程,轉化為探索街角民間博物館的精彩。
從建築組構樣態到剪黏交趾陶,從佛像雕刻姿態到門神壁面彩繪,從神衣配件帽飾到多種設計護身符,總讓我這個非專業的民俗研究者,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悠然自得地以自己的步調緩緩漫遊,猶如翻開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繽紛多彩目不暇給。
自美術研究所畢業後,轉換了不同工作,大抵皆和當代藝術創作相關。參與公共藝術標案、辦理公共藝術節、藝術村國際交流與媒體公關,就是叛逆地不想順從父母期許,當個安安穩穩的國高中美術教師。曾經想像搬離永和嘗試不同工作領域,但沒想過移居「嘉義」參與文創園區經營,而當時政府更甚至以「傳統藝術創新中心」為目標定位。
猶記得搬離永和前夕,不善表達情感的爸媽,默默地協助打包基本家當,也帶著我逐一參拜,那些陪伴我成長近三十五年的廟宇們。依循著再熟悉不過的節奏流程:在案桌放置供品、點香後先向外拜天公、入廟拜主神也向左右兩側神明請安。僅聽見爸媽雙手合十口中默念著:「女兒孫育晴,出生於民國七十一年潤四月、家住永和成功路,即將一個人搬到嘉義工作,人生地不熟,懇請眾神保佑。」
我不禁天馬行空想著,如果神明之間有Line群組,應該會廣發群組訊息吧?
@雲嘉南地區眾神好友:
「有位永和孫姓信女即將搬到嘉義,請祢們多多關照。」
為了讓自己快速與在地接軌,如同按了快轉鍵般,我減少了北上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次數,工作業務排滿密集不斷的會議拜訪,逐步熟悉嘉義新環境、也建立人際交流網絡。
相較於過往休假時間,前往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逛文青店家新創品牌、整天泡戲院追影展,如今生活在自然農作豐沛、傳統宗廟儀式祭典常存的雲嘉南平原,逛市場走宮廟則為日常,在樸實美食滋潤脾胃的同時,裊裊香煙與祈福誦唸,更是穩定心靈的解方。
不確定雲嘉南眾神們,是否真的有收到訊息?
(本文摘錄自《神明要我住嘉義》,大塊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