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多數人都洗錯了?專家建議「早上洗澡」原因曝光 養成1習慣更健康

醫療本業賠錢前10名!台大癌醫、和信治療醫院上榜 醫嘆治一個賠一個

爭取美國特殊待遇!外交部次長喊「有信心達成協議」 盼關稅低於10%

「清淡飲食」控血脂?小心反效果!醫揭迷思: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提醒,大眾對於高血脂與膽固醇的認知常存有誤區,錯誤的飲食調整方式,反而可能讓血脂數值「越吃越高」。示意圖/ingimage
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提醒,大眾對於高血脂與膽固醇的認知常存有誤區,錯誤的飲食調整方式,反而可能讓血脂數值「越吃越高」。示意圖/ingimage

不少人在體檢發現高血脂後,第一反應常是「我要開始吃得清淡」,減少膽固醇攝取,以為這樣就能改善健康。但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提醒,這樣的觀念不僅可能無效,甚至可能讓血脂問題更難控制。他強調,對於高血脂的處理,不能只看「總膽固醇」,更應深入了解其組成與原因。

膽固醇不是愈低愈好

膽固醇常被視為「壞東西」,但實際上,它是身體合成荷爾蒙與維持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物質。陳榮堅指出,膽固醇應維持在健康範圍內,而非愈低愈好。體內膽固醇包含三種主要成分:

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有助清除血管內脂肪堆積。

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動脈硬化、心肌梗塞風險。

三酸甘油酯:也是血脂的重要指標,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因此,單看「總膽固醇」不足以判斷心血管風險,需針對各項指標進行全面評估。

「清淡飲食」未必正確,小心碳水過量

許多人誤以為清淡飲食就應該少油少肉,多吃水果和五穀雜糧,但這種以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飲食方式,實際上可能導致血脂控制惡化。陳榮堅指出,現代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升高的主因,常是精緻澱粉與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而不是肉類或蛋類。

他分享,有不少病患在改採清淡飲食後,膽固醇反而升高,原因就是攝取太多水果、白飯、麵包等高碳水食物,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與脂肪,導致代謝失衡。

正確飲食與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被診斷出血脂異常時,應該調整飲食結構,而不是一味「去油、去肉」。陳榮堅建議:

攝取優質蛋白質:如蛋、瘦肉、海鮮等。

足量蔬菜:幫助代謝、增加飽足感。

減少精緻碳水:如白飯、甜點、加工食品。

規律運動:增加肌肉量,有助血脂調節與代謝。他強調,肌肉量愈多,身體調節血脂的能力愈好,有助於整體健康維持。

高血脂不控制,恐引發多重健康風險

若長期忽視血脂異常,可能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病與洗腎風險。陳榮堅呼籲,民眾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正確飲食與規律運動,積極管理血脂數值,避免高血脂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膽固醇 生活習慣

延伸閱讀

30歲前走訪64國!她點名「這5國不想再去」…台灣人最愛的日本上榜了

不是新冠、流感!4歲女童發燒、呼吸道症狀 驗5種快篩揪病因

誤以為老化重聽!70歲婦確診鼻咽癌 音叉成救命關鍵

省錢過頭有害健康!醫曝一家三口相繼罹癌 全因錯誤勤儉習慣

相關新聞

超導物理學家朱經武清水故居遭拆 文化局長痛心:要求國防部修復

國際知名的超導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朱經武,童年居住在清水眷村。台中市議員沈佑蓮今表示,朱經武在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

北捷公告「禁止2行為」 違者恐噴7500元、強制送出站

台北捷運每日服務超過200萬人次通勤,是大台北地區最重要的大眾運輸系統之一。為維護公共空間秩序與行政中立,台北捷運公司近日於官網公告,明確禁止在捷運站區及車廂內從事任何形式的政治性活動,違反者最高可處新台幣7500元罰鍰。

70歲阿嬤早餐這樣吃狂甩掉肪肝 醫大推:半年瘦7公斤

不少人早餐都吃三明治或麵包,不過這樣的選擇其實暗藏健康風險。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這類早餐屬於高油、高糖的精緻澱粉,容易導致脂肪肝與體重增加。相對地,若選對食材,早餐不只能吃得飽,還能幫助減重、改善健康。

健保賜死慢病照護?台美研究揭健康密碼:8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4年

健保資源吃緊,慢性病照護成隱形受害者,預防醫學成翻轉困境的其中途徑。美國2023年研究指出,養成八項健康生活習慣,壽命最多可延長24年;台灣2024年研究也發現,實踐五項健康行為,平均延壽約7年。兩份

30歲前走訪64國!她點名「這5國不想再去」…台灣人最愛的日本上榜了

Allie Hubers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她30歲前去過64個國家,但並不是每個地方她都滿意,於是她分享5個不打算再去的國家。

端午節開戰!南北粽分法看粽葉顏色?兩個4字口訣分清楚

端午將至,又是南北粽大戰的時節,南北粽的煮法、調味、內餡、口感各有不同,常常引發不同立場對戰,但也很多人根本分不清南北粽差異,覺得好吃就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