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飲食」控血脂?小心反效果!醫揭迷思: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不少人在體檢發現高血脂後,第一反應常是「我要開始吃得清淡」,減少膽固醇攝取,以為這樣就能改善健康。但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提醒,這樣的觀念不僅可能無效,甚至可能讓血脂問題更難控制。他強調,對於高血脂的處理,不能只看「總膽固醇」,更應深入了解其組成與原因。
膽固醇不是愈低愈好
膽固醇常被視為「壞東西」,但實際上,它是身體合成荷爾蒙與維持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物質。陳榮堅指出,膽固醇應維持在健康範圍內,而非愈低愈好。體內膽固醇包含三種主要成分:
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有助清除血管內脂肪堆積。
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動脈硬化、心肌梗塞風險。
三酸甘油酯:也是血脂的重要指標,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因此,單看「總膽固醇」不足以判斷心血管風險,需針對各項指標進行全面評估。
「清淡飲食」未必正確,小心碳水過量
許多人誤以為清淡飲食就應該少油少肉,多吃水果和五穀雜糧,但這種以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飲食方式,實際上可能導致血脂控制惡化。陳榮堅指出,現代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升高的主因,常是精緻澱粉與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而不是肉類或蛋類。
他分享,有不少病患在改採清淡飲食後,膽固醇反而升高,原因就是攝取太多水果、白飯、麵包等高碳水食物,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與脂肪,導致代謝失衡。
正確飲食與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被診斷出血脂異常時,應該調整飲食結構,而不是一味「去油、去肉」。陳榮堅建議:
攝取優質蛋白質:如蛋、瘦肉、海鮮等。
足量蔬菜:幫助代謝、增加飽足感。
減少精緻碳水:如白飯、甜點、加工食品。
規律運動:增加肌肉量,有助血脂調節與代謝。他強調,肌肉量愈多,身體調節血脂的能力愈好,有助於整體健康維持。
高血脂不控制,恐引發多重健康風險
若長期忽視血脂異常,可能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病與洗腎風險。陳榮堅呼籲,民眾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正確飲食與規律運動,積極管理血脂數值,避免高血脂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