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性常見「經期易腹瀉」 醫:不利胚胎著床懷孕

39歲的魏小姐,月經來時常會腹瀉,因結婚2年、備孕都沒有消息,就醫檢查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TFC台北生殖中心松仁中西醫中醫師李和蓁表示,經期腹瀉是一大警訊,代表營養吸收出現問題,恐導致胚胎著床不易,「經期易腹瀉」狀況在20多歲年輕女性愈加常見,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
「腸胃跟子宮、卵巢的健康對備孕女性來說相當重要。」李和蓁說,如果月經來時容易拉肚子且伴隨嚴重的經痛,很可能是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其原因是子宮內膜異位與腸子黏在一起,嚴重的話可能把腸子穿破,最後形成血便,看似腸胃問題,實際上是婦科問題所引起。
TFC台北婦產科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說,曾有一名42歲患者長期經痛,以為沒有性行為而不用看婦產科,直到出現血便症狀才求診腸胃科。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多處病灶,最初以為是「多發性大腸腫瘤」,但檢驗結果竟是子宮內膜跑到腸胃道。她提醒,該患者雖是少見個案,但也代表嚴重性,不可忽視任何異狀。
經痛是常見的婦女健康問題,包含程度不一的疼痛感,伴隨其他惡心、疲勞等症狀。黃馨慧提醒,若偶而經痛,可以吃止痛藥緩解,但若是原本藥量已無法壓抑疼痛感,需要增加劑量或是有經血量增多情形,務必就醫確認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骨盆腔沾黏等病變。
TFC台北婦產科生殖中心主任醫師李怡萱表示,逾一半至9成女性一生中都曾經歷經痛;經痛原因很多,包括原發性經痛及續發性經痛。前者通常無明確病灶,可能伴隨惡心、腹瀉、頭暈,這些不適通常在年紀增長或懷孕後改善。後者可能潛藏健康警訊,需經婦科醫師詳細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李怡萱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包含使用止痛藥物來減輕疼痛症狀,在治療前應先透過超因波檢查,診斷是單純原發性經痛,或是某種疾病而引發的續發性經痛。如果病人不願意使用西藥治療或緩解,可輔以針灸、中藥調整體質,順應濾泡期、排卵期、黃體期給予不同的調整,使氣血運行更加順暢。
女性的自然懷孕率會隨著年齡大幅下降,卵子品質35歲後開始降低,40歲以後更是明顯下滑。李怡萱強調,如果有嚴重經痛或是經期腹瀉問題,應及早就醫檢查是否有潛在的疾病徵兆,腹痛、腹瀉、經血異常可能是疾病的警告信號,應及早就醫釐清原因才不會錯過懷孕契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