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無照翁撞6車釀8傷…這1物蓋在油門上 暴衝原因仍待釐清

COVID-19來勢猛 疫情預估走勢、常見症狀一次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中央社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中央社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患激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判這波疫情又急又猛,且延燒到7月底。有關常見症狀、疫情走勢與疫苗接種等,中央社整理相關資訊一次看。

Q. 國內疫情最新狀況如何?

疾管署統計,上週5月11日至17日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門急診就診1萬9097人次,較前1週1萬149人次增加88.2%,已連續6週上升,但低於去年同期的2萬3778人次。

但本週累計至今就診人次突破1.9萬,加上後續的就診人數,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天表示,總就診人次恐較上週倍增,預估將於6月中下旬達高峰,屆時單週就診人次恐上看或衝破10萬人,且將一路延續到7月底。

Q. 為什麼這波疫情這麼猛?

羅一鈞分析推測,此波疫情與Omicron病毒變異株轉換有關;6週前國內以Omicron的XEC變異株為主,過去5週則是XDV系列的NB.1.8.1快速崛起,且因其有較強免疫逃脫特性,傳播力高於其他變異株,在鄰近各國也有占比較高、疫情快速上升趨勢。

羅一鈞指出,加上去年疫情高峰至今已快1年,當時自然感染產生免疫保護力的民眾,現在也降低得差不多,因此造成新一波感染。近期民眾警覺性較高,積極進行篩檢,也可能拉高疫情統計數字。

Q. 這波COVID-19有甚麼特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指出,這波病毒變異株的特性是症狀沒有比較嚴重,傳染力卻大大增強,以LP.8.1、XEC為例,都發現有6個位點發生突變,跟人體細胞親和力增加,「簡單說就是更容易傳染」,免疫逃脫能力也增強,導致案例每週都在增加。

在常見症狀上,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仍以咳嗽、流鼻水、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為主,也可能有腹痛、噁心等腸胃症狀;與先前不同的是,可能引起較嚴重的喉部發炎,較常見喉嚨痛、喉嚨乾的狀況。

根據外媒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指此波Omicron的XDV變異株早期症狀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全身疲勞、喉嚨痛,但這次臨床反映「刀片嗓」(形容喉嚨劇痛如吞刀片)的症狀更明顯一些,咳嗽也多一些。

Q. 主流株發生轉換,疫苗、藥物還有效嗎?

羅一鈞說明,XDV為重組病毒株,大致跟JN.1接近,因此雖有免疫逃脫增加狀況,但接種根據JN.1病毒株製作的COVID-19新冠疫苗還是能提供有效保護力,抗病毒藥物也仍然有效。

Q. 疫苗接種、快篩試劑購買資訊哪裡查?

疾管署公費提供年齡滿6個月以上COVID-19最新JN.1新冠疫苗,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可再接種第2劑。公費疫苗庫存尚有314.4萬劑,因應近日民眾接種意願大幅提升,將依接種狀況,適時機動增配。

針對家用快篩試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協請廠商持續增加產量,並協調4大超商、連鎖藥局、社區藥局等通路陸續鋪貨,各縣市已於本週盤點轄內快篩相關販售或提供資訊,公布於衛生局網頁並會持續更新。

疾管署「新冠最新防疫專區」(https://gov.tw/gNG)官網彙整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清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名單連結,以及疫苗接種院所、抗病毒藥劑配置存放點、快篩陽性怎麼辦等資訊,方便民眾查詢。

羅一鈞 疫情 新冠疫苗 快篩試劑

延伸閱讀

COVID-19藥增舒冠效 重度腎功能不全可用倍拉維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COVID-19急又猛 高峰單週就診人次上看10萬

新冠來勢猛 羅一鈞:單周病例恐破10萬 疫苗接種近2萬劑

世衛大會批准大流行協定 疾管署:不影響國內防疫

相關新聞

影/基隆港600秒煙火秀照夜空 郵輪伴美景上萬人驚呼

日本Japanet集團包下亞洲最大郵輪「地中海榮耀號」郵輪,今晚8時盛大歡迎600秒煙火秀,照亮基隆港夜空,晚間海洋廣場...

桃園5場大師講座 周杰倫、五月天專輯推手來開講

桃園市中原文創園區舉辦「源源不絕」2025創意畢業季,匯集8所學校、203位學生,展出以設計、藝術、數位媒體應用等創造力...

健康你我他/春酒、尾牙改成吃到飽 避開長官關愛的眼神

上班工作的單位有好幾層長官,每到年底或年初時,長官為了犒賞下屬一年來的辛勞,大都會請吃尾牙或喝春酒, 我們也不好意思拒絕,...

非聽不可

與心腎共舞,用藥大小事

愛肝達人站/醫師,想辦法讓我老公安靜一點!

診間,一位義工帶著老公來。

INMA全球媒體獎 聯合報系奪大獎

國際新聞媒體協會(INMA,The International News Media Association)公布二○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