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調查快時尚慢性中毒 揭二手衣毒害迦納社區與生態

根據綠色和平推估,台灣20至45歲民眾每年丟棄超過520萬件衣服,等於每分鐘有9.9件衣服被扔掉。這些看似「資源再利用」的二手衣實際上成為他國沉重的環境負擔,最新報告更揭露,非洲國家迦納正面臨有害紡織品帶來的嚴重汙染與社會問題。
全球每年生產約800億件新衣,幾乎是現今全球人口的10倍。綠色和平指出,這些大量製造的衣物有極高比率來自快時尚品牌,主要由聚酯纖維等合成纖維製成,不易分解,當遭棄置後還可能釋放出持續性的微塑膠,對環境造成長期傷害。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經理陳瓊妤表示,根據環境部資料顯示,台灣舊衣回收量從2016年的4.89萬噸,成長至2022年的8.16萬噸,去年台灣整體舊衣回收量約8.2萬公噸,年年上升,數據顯示台灣近年主要將二手衣物出口至印度、孟加拉、菲律賓等國。
2024年9月,綠色和平非洲辦公室與德國團隊共同發布調查報告「快時尚慢性中毒:迦納面臨有害紡織品危機」,揭示北半球國家過度消費所產生的大量二手衣,正在毒害非洲國家迦納的環境、生態與社區。
報告指出,迦納是接收世界各國舊衣的主要非洲國家之一,每周約接收1500萬件二手衣,遠超其3000萬人口的消化能力。大量衣物無法進入市場或被民眾使用,最終棄置、堆積或漂流至海上與海岸,造成環境壓力。
調查發現,這些二手衣絕大多數來自快時尚產業。雖然部分人認為二手衣能幫助當地發展經濟、提供物資,但實際上約有近半無法售出,只能被掩埋或焚燒。廢棄衣物造成空氣汙染、堵塞河道、汙染水資源和自然棲地,90%衣物由聚酯纖維等合成材料製成,曝曬與沖刷下將微塑膠持續釋放至環境中。
綠色和平表示,二手衣曾經是迦納重要的在地經濟資源,首都阿克拉的Kantamanto市場是全球最大二手衣市場之一,約有3萬人從事銷售、修復與清潔等工作。隨著快時尚在2000年代崛起,進入迦納的衣物品質大幅下降,數量卻不斷增加,導致市場無法吸收過量服飾,當地人將這些服飾稱為「Oburoni Wawu」,意為「死白人的衣服」。
綠色和平指出,現在每周約有100個40呎貨櫃、共1500萬件二手衣經由貨輪運至迦納最大港口,當中70%衣物會被送往Kantamanto市場。這些衣物往往因氣候不合、尺寸不符、樣式不符當地需求,品質也難以修補,終究只能被丟棄,堆積如山,散發惡臭。
陳瓊妤表示,面對此現象,綠色和平正倡議「生產者延伸責任」,採取汙染者付費原則,要求快時尚品牌為其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而非將相關責任推給消費者或二手市場。她指出,國際大型服飾品牌正加劇快時尚的商業模式,助長汙染、溫室氣體排放,以及供應鏈中的人權剝削,須透過有效的法規導正產業行為。
綠色和平強調,解決舊衣問題不能僅依靠回收與出口,需從源頭減量與制度改革著手,當捐衣變成他人無法承受的負擔,環保行動便失去原有意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