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假日立法太倉促、台灣勞工假太多?勞團整理必知6件事

立法院9日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新增「4+1」國定假日,卻引發不同論戰。桃園市產業總工會整理6大QA,包括當年7天國假修法歷程、這次立法是否太過倉促?台灣勞工是否假太多?增加特休和國定假日究竟哪個比較好?同時呼籲執政黨政府儘速承諾未來不會再刪除勞工休假天數,頂多調整休假名目。
現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為行政命令層級,立法院會9日經表決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國定假日將新增小年夜、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10月25日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4天,5月1日勞動節則改為全國放假。但立法通過後,卻遭質疑立法過於倉促,光復節、孔子誕辰等紀念名目也脫離本土脈絡。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今整理QA懶人包:
一:國定假日立法太倉促?
台灣工運爭取國定假日增加已有10年以上。從2015年馬英九總統任期最後,時任勞動部長陳雄文以實施每周40工時配套、全國軍公教勞休假一致、以及砍假經過多場勞資政協商會議同意為由,以行政命令刪除當時明定「勞基法施行細則」中的勞工7天假,勞團為此到勞動部噴漆抗議,並到當時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王如玄競選總部要求「拒砍7天假」。
2016年總統大選前,當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與工鬥團體代表會面時,曾承諾「在沒有完整配套,確保勞工不會因為落實周休二日導致實質利益受減損前,不會讓刪除7天國定假日的法令通過」。然而,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雖然曾經短暫恢復7天假,馬上又提出一例一休、砍7天假修法,當時砍假的理由,就包括降低中小企業面對周休二日的衝擊、落實全國休假一致,最後就是刪除具有黨國意識形態的國定假日,並拒絕制定更有當代意義紀念日的訴求。
7天國假被砍以來,「還我7天假」就一直是台灣工運的重要訴求,光在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工鬥團體就曾發起從高雄一路行腳到台北的行動,請三黨總統候選人回應勞工希望增加國定假日的訴求,然而,賴清德總統的競選陣營,當時仍選擇不正面承諾。
隨後,民進黨雖然取得中央執政權,但立法院朝小野大,勞團還是持續到勞動部絕食呼籲,甚至在今年初更和其他全國自主工會一起到立法院門口,籲請三黨黨團回應,可惜無論是勞動部部長洪申翰,或是代表民進黨團的立委林月琴,都未承諾恢復增加國定假日。
這些年來,台灣勞工曾經給過民進黨多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但民進黨府院黨到立法黨團,卻每次都不願意正面回應勞工恢復國定假日的訴求。只會得到持續蒐集意見研議,或者是國定假日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的回答。
而內政部從去年10月23日內政委員會公聽會開始,就一直反對修法,也完全不願意提出版本。今年內政委員會進入質詢和法案逐條審查的程序,內政部長劉世芳更是金句連發,從全國放假會沒人指揮交通、沒人維持治安、沒人維持國家安全開始,到還勞工7天假是政治議題,是被特定團體綁架等,展現出拒絕增加國定假日的氣勢。
桃產總強調,即便不談民進黨完全執政的8年,光是從賴清德總統競選至今,民進黨完全有足夠且充分機會好好處理恢復國定假日,或增加勞工休假的議題,但民進黨都沒有處理。甚至,在這屆的立法過程中,原本有提案的民進黨立委最後也都紛紛撤案,即便到黨團協商,以及最後院會表決時,民進黨團都不願提出版本,完全不把握機會處理、回應勞工10年來的訴求。
二、增加國定假日是文化鬥爭?
首先,我們也非常支持將台灣歷史與重要價值的紀念納入國定假日,過去推動國定假日增加及立法時也曾多次呼籲將「言論自由日」、「性別平等教育日」、「白色恐怖記憶日」、「婚姻平權日」、「解嚴紀念日」和「原住民族日」等訂為國定假日全國放假,也期待藉此讓這些歷史記憶與價值,更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
如果有團體或國人認為一定要再次修法將這些紀念日入法,只要在保障現今勞工放假天數(16天)的基礎上,我們也會支持。也呼籲國定假日法實施後,透過目前法規中的授權,直接由行政機關核定,來維持對現有的紀念日期與活動。
三、增加特休會不會更好?
國定假日是每年保底可以放假,比起增加特休,對年輕勞工與轉職頻繁的台灣勞工更有利。根據113年勞動部「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統計,台灣年輕人的每一任工作,平均年資只有1.8年(工作總年資/工作個數)。若依據勞基法第38條,年資需滿半年才有3日特別休假,年資滿一年才有7日,以現行制度計算,多數年輕勞工的特別休假日數都不多。
再來,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12年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統計結果」,截至112年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在單一場所服務年資平均6.4年,而依據勞基法在同一僱主下服務滿六年才會有15日的特休假。
對照韓國制度,入職第一年即有15日特休,台灣現行的特休制度顯然對年輕人以及高流動率的勞工族群不利。因此,增加國定假日才能保底休假天數,才符合台灣的勞動與市場環境,否則依據勞基法,要在單一公司達到25年年資才會有30天的特休天數,對於多數勞工就只是看的到吃不到。
當然,如果民進黨政府願意,未來也能提出修法,將特休比照勞退新制,讓特休制度修法改為「年資帶著走」,不因離職或退出職場而中斷年資,這樣絕對能更確實地保障勞工休假權益,我們也絕對支持。
四、台灣勞工假太多?
在此次修法前,以年資滿一年的台灣勞工來說,國定假日只有12天、特休7天。反觀鄰近的東亞國家,日本的國定假日有10天、特休16天;韓國的國定假日有15天、特休15天,台灣勞工比日本少9天,比韓國少11天。即便修法後,國定假日增加到16天,再加上特休假的7天,總共也才23天,跟日本的26天和韓國的30天,仍有一段差距。
以全年總工時來看,2024年是2030小時,跟疫情前的2019年2025小時相比,更是不減反增。每次工會強調反對低薪問題時,政府總是表示薪資由勞資自行協商,表示政府難以介入,但相對的,增加勞工的法定休假日數,是政府所擁有較為全面且直接的政策工具。
根據經濟學者盧其宏投書「台灣仍是過勞之島,政府理應返還勞工7天假」,提及台灣勞工工作年資15年後,法定假日數才會超過日韓。因此工會團體長期以來希望透過增訂國定假日或是特休假等法定有薪休假,來達成縮短工時的效果。
五、放假太多,衝擊產業?
根據5年一次的工業及服務業普查報告顯示,我國工業及服務業利潤總額在110年就達到10兆元,從中增加一年一天國定假日119億(依照2024年10月23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公聽會的會議紀錄內容,中華民國工業總會何明原理事的說法,一天放假成本119億),甚至5天假595億,也僅占利潤總額10兆元的0.0595,整體而言,還是在我國企業能夠承受的範圍。
若特別針對中小企業來試算,依據112年中小企業重要統計表,我國在2023年中小企業1,674,061家,中小企業就業人數9,167千人,平均每家中小企業就業人數5.47人,而若以最新114年3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我國2025年3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47,525元。而若以47,525元除以30天再乘以5.47人,若增加一天國定假日,我國平均每家中小企業每年所增加的成本為8,665元,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應為可承受的合理範圍。
同時,我們還要強調,台灣在過去十多年總體GDP持續正成長。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2024年(11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達3.43%,顯示對未來經濟復甦持較為樂觀的態度。台灣成為半導體與高科技供應鏈的核心,台積電等企業表現亮眼,出口總值連年創高。
反觀同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2004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2,366元,而2024年則為43,085元,20年間僅成長約1.8%,這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幅度遠低於同期的經濟成長率,顯示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幅未能與經濟發展同步,亦代表經濟果實並未公平分配。
六、國假4+1,衝擊大罷免?
桃市產總針對民進黨政府提出三項建議:呼籲民進黨政府立即公開承諾未來不會砍假。即便未來民進黨團在立院過半,再次完全執政,也不會刪減勞工休假天數。我們可以接受修改國定假日的名目,但絕對不同意再被刪減放假天數降低勞動條件。
建議民進黨政府,考慮提案增加3天國定假日,例如內政部新聞稿強調的「總統直選紀念日」、「白色恐怖記憶日」與「婚姻平權紀念日」,除了確實將7天國定假日都還給人民,也利於相關價值深入人民生活與記憶。
也建議民進黨政府同時研議提出勞基法修法,全面增加3天特休,以爭取勞工對政府的支持與認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