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熱錢涉嫌炒匯!央行祭霹靂手段 外匯局長曝最近要對銀行做這件事

捲罷免連署風波 黃呂錦茹確定羈押禁見 高院曝抗告遭駁回原因

整理/114國中教育會考倒數10天!考試時程、各科重點一把抓

腸病毒反常處低點...疾管署羅一鈞推測2原因 估下月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趨勢遠低於往年,傳統上5至6月為國內腸病毒流行季,但今年預估6月中下旬才會進入流行期。記者李青縈/攝影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趨勢遠低於往年,傳統上5至6月為國內腸病毒流行季,但今年預估6月中下旬才會進入流行期。記者李青縈/攝影

腸病毒疫情今年疫情反常,時序雖進入夏天,但疫情僅呈現緩升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趨勢遠低於往年,傳統上5至6月為國內腸病毒流行季,但今年預估6月中下旬才會進入流行期。

羅一鈞說,雖然今年清明連假至今已經連續4周出現緩慢上升,但今年1月初才脫離流行期,上周3000多人就診數遠不如年初流行其實人數,跟以往5、6月腸病毒流行期相比較為反常。推測原因有兩項,一個是去年秋冬流行期比較久,並且感染型別沒有明顯轉換,而秋冬感染人數較多,因此仍有保護力。再者,今年春天較涼,平均氣溫為2011年後第三冷,可能較晚達流行期。

依據疾管署監測,今年第18周(4月27日至5月3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3762人次,近期自低點略升。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亦檢出其他型別腸病毒。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3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

羅一鈞指出,腸病毒預估在6月中、6月底進入流行,但因為屆如即將進入暑假,流行期可能持續到9月開學。另,腸病毒以往學校、衛生單位都會統計,腸病毒停課資料,今年起將統一由教育部校安系統搜集。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尤以家庭手足間、人與人密切接觸與互動頻繁的場所如校園、托嬰中心及安親班等最容易傳播。隨著腸病毒流行風險增加,請教托育機構做好因應腸病毒流行準備,依「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積極加強自我查檢及落實各項防治作為。

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用肥皂正確洗手,並應留意嬰幼童健康情形,生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疫情 疾管署 腸病毒

延伸閱讀

新冠病例激增近八成!上周5853人就醫 四歲童重症住院

防疫結合白沙屯媽祖 羅一鈞攜手「白靜」北港朝天宮宣導

粉紅超跑吸人潮 羅一鈞化身「防疫隊長」

公費流感疫苗採購686萬劑 國光最多、改打3價

相關新聞

女性50歲後易患「這疾病」 專家籲三低二高飲食防肥胖

更年期是影響婦女健康的關鍵,因卵巢功能老化、荷爾蒙劇烈變化,女性在停經後容易有三高、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更為顯著。...

五度深入戰火烏克蘭 馬偕醫院榮獲遠見醫療永續獎

五度深入戰火烏克蘭提供人道醫療援助,馬偕紀念醫院醫療團隊今天獲頒《遠見》第21屆ESG企業永續獎暨首屆醫療永續獎「醫療機...

隨媽祖進香防生病 健保署首次公告生活型態評估量表

衛福部統計,國內三高患者高達534萬人,為了讓慢性病患者得到更好照顧,賴清德總統推行888計畫,並導入生活型態評估量表,...

百日咳新增3嬰確診 出生8天女嬰三度就醫才驗出

上周新增3例百日咳病例,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分別為曾接種含百日咳的五合一疫苗的北部2個月男嬰,發病後接種1劑...

提案兒童工作證制度獲迴響 李靚蕾今赴衛福部說明想法

藝人王力宏前妻李靚蕾以「沉靚時間」為暱稱,在國發會網路平台「提點子」提案,希望國內效法澳洲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以保護...

綠花椰菜別只吃花球!常被當廚餘 專家揭「抗癌精華」藏在這

綠花椰菜向來被視為抗癌蔬菜的代表,但許多人下廚時卻只取上頭的花球部位,將葉子與菜梗棄之如敝屣。對此,無毒教母譚敦慈與營養師呂美寶不約而同提醒...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