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IBD患者多青壯年 醫籲健保放寬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因健保設限面臨治療的困境。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說,治療IBD常用的藥物分為三類,抗發炎藥物(5-ASA)、類固醇及多種免疫調節藥物,但健保給付的嚴格限制,讓患者面臨經濟與健康的雙重壓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主任周仁偉指出,目前健保對中重度病患藥物給付規範,得先使用傳統藥物6個月無效後才能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進階治療,不符合國際治療指引,「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療效不佳,對病情控制緩不濟急。等到病患好不容易熬過半年才使用進階藥物,健保又僅給付一年,病患得停藥」。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中重度病患最大治療瓶頸就是「上車太晚」(使用傳統治療六個月才能使用進階治療),與「太快下車」(健保給付進階治療一年),這群病人已病情嚴重,應盡早用藥達到腸黏膜癒合。若不妥善控制,有的病人出血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
周仁偉說,許多國家是終身治療。他理解進階藥物較昂貴,政府財政有限,但IBD病人多是年輕青壯年,是國家生產力的來源,亟需政府重視,期待政府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與療程,讓中重度病人及早上車,待病情穩定後再進行降階治療。
面對IBD挑戰,章振旺說,患者需要精神支持及病友交流。今年歐洲腸道發炎學會(ECCO)提出「REACH」目標,強調早期診斷、藥物可及性、持續治療、跨領域合作及全人化照護。台灣的醫療團隊正朝此方向努力。
【2025報稅季來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