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衛福部手一攤 鼓勵生育淪政治秀

一名女法官斥資卅七萬元進行人工生殖,卻在報稅時因醫療院所未被財政部認定為「會計紀錄完備正確之醫院」,而遭剔除列舉扣除額,反被要求補稅六萬,最終官司歷時六年敗訴。她不是敗在法律,而是敗在政府部門各行其是的荒謬體制。
政府聲稱鼓勵生育,卻設下資訊不對等的稅務門檻,讓患者報稅時才發現「補助有補助、扣除沒得扣」,必須自備雷達排除地雷。即便是法律專業出身的法官,也無法事先得知院所是否合乎報稅規範,一般民眾更是無從判斷,這是資訊不公開與制度不整合的結果,不是個人疏忽。
而從法院判決中,更凸顯體制的冷漠,其主張「納稅人可自行選擇合格院所」,卻忽視前提是「資訊透明」,民眾就診僅知道對方是一位會做人工生殖的醫師,並無法得知該院所會計資料是否完備,當沒有清楚的資訊時,試問民眾該如何選擇?此種「先訂規則、後告知」的邏輯,只是卸責與推諉。
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行政院前幾年還成立少子化辦公室,成效始終不彰。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日前受訪時,表示「即使是高齡產婦、受孕成功機率小,也不該放棄」、「想生孩子的單身女性,政府也要支持」。陳時中此言,如今看來格外諷刺,政府喊破喉嚨要解決少子化,卻讓支持人工生殖的部會與掌握稅務權限的部會各走各路,欠缺整合機制。
女法官的判決出爐,已凸顯政策漏洞,身為人工生殖政策主管機關的衛福部面對問題的態度卻一律是「無權管轄」,稱報稅不是衛福部業務,問題是,當人工生殖已經從個人選擇,提升到成為國家政策的一部分,政府應該要察覺到漏洞,主動出面替民眾排除地雷,提供一致的資源與制度支撐,不是讓民眾在行政裂縫間求生存,甚至掉入制度陷阱。
若政府無法整合部會資訊、簡化申報流程,卻仍高喊「鼓勵生育」,這樣的政府不僅螺絲掉滿地,催生政策也只是一場政治秀而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